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践相结合
现实的人能动的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一活水来源和唯一检验标准。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培育与践行,都必须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和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群众,对社会主义阶段的、处于主流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一种感受。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顶层价值意识,是主观的;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同真理的性质一样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客观实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基于客观历史条件下需求得到满足的价值选择。在这里,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客观。其次,实现“三个倡导”,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阶段实践活动的尺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实践成果也是客观的。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实践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些优秀文明成果来源于中华民族创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也来源于世界人民创造人类优秀文明的成功实践经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升华,并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为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取向,和引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准则。这三个层面回答了我们“走什么道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和培育什么样公民”的问题,展现了人们为之奋斗的美好前景,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这种凝聚力和前进的动力,对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对普通个体群众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辨别各类信息的“指南针”。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特别是“微时代”的来临,人们被置于形形色色的碎片化信息和思想中,由此陷入了网络碎片化思想的泥潭。过量的、不成体系的信息使得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造成“充足悖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宣扬主旋律,可以帮助人们辨别“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信息什么是焦点,什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的内容,提高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信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还包括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制度等“软实力”。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而非威逼利诱就能达到目的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源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力量,即文化软实力。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通常,一个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和塑造文化价值观作为三大战略架构。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价值观的两大战略领域和战略支撑点。其作用的发挥更多是从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文化技术的革新等“外围”形式上体现文化软实力。二者本质上是文化价值观内核的“物质”表现形式,最终要为文化价值观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真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是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实质内容,是一个国家文化意蕴和精神价值的真正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阶段文化价值观的“本”与“魂”。因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认清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提纲挈领的作用和首要位置。通过凸显它的首要位置和提纲作用既统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的健康茁壮发展,又引领社会思潮,牢固占领意识形态高地。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核心价值观最基础的功能是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异质文化渗透和侵蚀的意识形态工具。抛弃核心价值观的一元领导地位,其文化发展势必举步维艰,其国家、其民族可能不打自败。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的过去一个多世纪,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由于没有主流思想的引导,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举步维艰,一步步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国内如此,国外如是。“玫瑰花革命”、“郁金香革命”、“丝绒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等国家由于意识形态竞争所导致的文化大厦坍塌、政权更迭,时刻警钟长鸣,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一直以来,西方某些国家通过意识形态渗透,企图分裂中国、瓦解中国的野心并未消除。从《十条戒令》到推行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幌子的“普世价值”;从“文化霸权”转向通过“援助”、“合作”、“交流”等输送价值理念。其形式和手段越来越隐蔽,但实质并未改变。更换形式和手段无非是更换了一套说辞。事实上,西方国家并不关心我国人民的真正价值需求,而是通过推销“普世价值”,达到影响我国政治观念,进而变革我国政治制度的目的。如果我们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就很可能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因此,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相结合,自觉将西方“人道主义干预”、“普世价值”等企图干预我国文化发展的力量排斥在外,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顺利进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认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表达。“三个倡导”从三个大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首先,国家层面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层面上体现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制度和整体布局的有机统一。国家层面价值追求的实现,才能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次,社会层面则体现了现阶段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是目前我们社会制度的新陈代谢式的发展和完善的价值指南。社会层面价值追求的实现,才能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社会主义的各项权利和发展成果。最后,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个人层面从社会、职业、家庭、个人方面指明了我们要达到的标准和制度要求。什么样的标准和要求呢?那就是“德”。四个方面的展开就是以公德、道德、美德和品德的展开,体现了个人层面价值追求的实现,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道德风尚。
(作者均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D710123)
责编 /张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