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试析明末清初基督教对儒学的联合、解读与反对(2)

—以《天主实义》为例

“仁”与“爱”。利玛窦宣称,基督教所追求的伦理理想与中国文人所追求的都是“仁义”,在对“仁”进行的解释中,他说:“夫德之品众矣。不能具论。吾今为子惟揭其纲,则仁其要焉。得其纲,则余者随之。故《易》云:‘元者善之长。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周易,乾卦,文言)夫仁之说可约,而以三言穷之。曰:‘爱天主!为天主无以尚。而为天主者,爱人如己也!’行斯二者,百行全备矣。然,二亦一而已。笃爱一人,则并爱其所爱者矣。天主爱人,吾真爱天主者,有不爱人者乎?”⑤可以看到,利玛窦虽然用了儒家“仁”的概念,但是却对这个概念就行了有倾向性和目的性的解读,保留了儒家“仁”的外表,而换上了基督教教义“爱”的内在,即人类对于上帝的爱。这种人与上帝之间,而非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明显与儒家的“仁”是不同的。

利玛窦说:“爱天主之效,莫诚乎爱人也。所谓仁者爱人。不爱人,何以验其诚敬上帝欤?爱人,非虚爱。必将渠饥则食之,渴则饮之,无衣则衣之,无屋则舍之,忧患则恤之慰之,愚蒙则诲之,罪过则谏之,侮我则恕之!既死则葬之,而为代祈上帝!且死生不敢忘之!”⑥实际上,基督教伦理划分的是人神关系,而儒家伦理则体现出一种人与人的等级关系,这种区别已经深入东西方两个民族文化的底蕴之中,虽然利玛窦似乎找到了互通之处,但实际上却并不能将两种文化完全融合起来,这也为后来的“儒耶冲突”埋下了伏笔。

表示反对。尽管利玛窦极力借助儒家经典介绍基督教,并借用了大量儒家的思想和名称,但是仍然无法完全将中西文化等同起来;尽管他摆出符合联合的姿态,但是在论述中却仍然需要规避那些有巨大差异的方面;《天主实义》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但仔细阅读思考之后,我们会发现,隐晦地利玛窦还是表达了对一些儒家观念的不认同和反对。实际上,在利玛窦去世后,这种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就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礼仪之争”。

“天主”和“天”。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虽然“天”是宇宙秩序的主宰,但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观念之一,这与基督教中上帝与人关系的不可超越形成强烈反差。基督教文化中,上帝造人和万物,这一过程是纯粹的由上至下单方向完成,上帝是绝对永恒的万能主宰,人自然形成根深蒂固的敬畏与崇拜的心理。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盘古化身天地万物,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是平等的。因此,“天主”之于传教士和“上帝”之于中国人,实在是两种不同的信仰概念。

利玛窦虽然想以“上帝”与“天主”的概念等同来让中国人对基督教产生兴趣,进而接受基督教的传教,但实际上,在他的表述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的不甘心与不认同,他说:“上帝之德,固厚,而吾人亦具有至德。上帝固具无量能,而吾人心亦能应万事。试观先圣,调元开物,主教明伦。养民以耕凿机杼,利民以舟车财货。其肇基经世,垂万世不易之鸿猷,而天下永赖以安。未闻蔑先圣,而上帝自作自树,以臻至治。由是论之,人之德能,虽上帝罔或逾焉。讵云韧造天地,独天主能乎!世不达己心之妙……是心无远不逮,无高不升,无广不括,无细不入,无坚不度。故具识根者,宜知方寸之间俨若天主。非天主,宁如是耶?”⑦

虽然利玛窦在这里用了“上帝”之名,但可以看到按照基督教的道理,天主是个超越现实世界的的存在,而实际上中国人心中的“上帝”却是潜在于各个物体(包含各个人)的本身的。这种隐晦的反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仁”与“爱”。利玛窦说:“爱天主,为天主无以尚;而为天主者,爱人如己也。”“然二亦一而已,笃爱一人,则并爱其所爱者矣;天主爱人,吾真爱天主者,有不爱人者乎?”⑧在基督教中,天主的两大特质就是创造与爱,他的大爱降临到世人身上,并在世人身上显现。而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仁”首先是由自然血缘而生的爱,“舐犊情深”,“孝养报本”,又从家庭关系扩展到社会关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由父子关系扩展到君臣关系。

究其根本,基督教之“爱”与儒家之“仁”是不同的。尽管利玛窦看起来想要表述这两者的共同之处,但他所提倡的这种“爱人如己”的广泛的“仁爱”与在儒家结构稳固而不容逾越的社会等级框架中的“仁”无疑是一种对立。

综上所述,两种独立发展历史悠久的文化初次相遇之时,利玛窦作为一个文化使者尝试了基督教本土化一种新的方法来沟通,《天主实义》是他所做的一个积极的尝试。必须承认,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650年(顺治七年)耶稣会教友达15万人,1667年(康熙三年)耶稣会教友超过25万人⑨。

儒家学说成为他打开中国人思想大门的重要法宝,他积极地探寻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点,由此及彼,联合儒家学说否定打击竞争对手的佛教、道教,但这种联合有着太多明显的功利色彩,他在号称与儒家学说共通的掩饰之下,修改甚至隐晦地提出了一些与儒家学说对立的思想和看法。

在利玛窦的笔下,“中士”听了“西士”的一番说明辩释后,马上茅塞顿开,拨云见日,说:“诚若是,则吾侪其犹有蓬之心也夫?”“愧吾世儒,佛彷要地,而详寻他事,不知归元之学。”⑩“中士”承认,世儒“不知归元之学”,也就是不知道信仰真正的“上帝”,而没有对“西士”论述中的漏洞或是于儒家观念不符的地方提出任何挑战性的质疑或追问,这或许也正是利玛窦费心编撰《天主实义》一书,所期待取得的效果。

《天主实义》中基督教对儒家学说的联合、解读和反对是为了能在中国广传基督教,赢得更多的教众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但从另一个方面看,面对中国深厚稳固的文化传统,这种做法实际上也使基督教随佛教等其他外来宗教一样,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基金人文社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HJSK-YB16)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⑦⑧⑩[意]利玛窦:《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第一卷第二册)天主实义》,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3年,第92页,第94页,第157页,第159页,第161页,第116页,第159页,第94页。

④李存山:“补儒易佛与儒耶冲突”,《哲学与宗教》(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⑨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37~974页,第981页。

责编 /张晓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基督教   儒学   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