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三方面,就是中国特色的智库打造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如何完成上述使命,是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必须考虑的重大课题,这是开展有效对外传播的源头。为此,中国的大学、企业和媒体,都应增加智库方面投入,甚至向智库方向转型,培养智库型大学、智库型企业、智库型媒体。
所幸的是,我们迎来了后西方时代。西方不再是世界的唯一中心和全球化的主宰者。只是,权力格局的变迁还没有完全反映在知识和价值观念层面,有个滞后的过程。然而,我们应为此做好准备,积极推动世界多样化进程。中国是世界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在促进知识从西方中心论走向后西方时代、建设多元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扮演更积极和重要的角色。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正从器物、制度到精神层面递进。中国崛起,世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多指器物层面上,制度方面也只是强调中国融入了国际主流社会,制度创新还不够,观念上和精神上的创新更是不够。近代以来我们老是在“东学西渐”、“西学东渐”间徘徊,实际上可能将来还有一个“南学北渐”的过程。中国是个南方国家,是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发展的意义,不仅解决中国自身问题,也客观上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参与全球化提供重要借鉴,为发达国家走出危机和困境提供启示,开启“南学北渐”的新历史进程。
我们不仅要有这种自信,还要自觉推动这一历史进程。这就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提供思想、知识与价值支撑。中国五千年文明从未间断过,而且发展崛起这么迅速,为世界所仅有,所以说世界看东方,看中国。中国如何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越来越集中在中国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器物、制度与精神公共产品这一关键问题上。现在海外研究中国都很时髦,难道我们中国人自己还研究不好自己吗?所以现在开始是中国智库的自觉发展阶段。当然,自觉的前提是自信。就是说,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智库,不是模仿西方智库发展道路。
为更好地承担起上述公共外交使命,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要转观念、创新模式、接地气、引“外脑”、“走出去”,着力培育、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结语:以中国梦引领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
事实一再表明,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便无法实现三个自信,因为我们老是趋向于拿今天的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作为衡量标准。
中华文明的复兴,是注定要继承、发展、创新当年将“西天”的佛教变成华夏之佛学、神州之禅宗相类似的壮举,将西方的普世价值之术内化为中国之道——人类共同价值,从而确立中国崛起的道统,开创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