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王义桅:打造国际话语体系的困境与路径(2)

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时,我们面临一个悖论:用人家话语表达,失去自我;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表达,人家听不懂,也无法接受。这是中国威胁论盛行的重要认识论原因。证明我们是与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抗争。如何面对,关系中国精神立国的根本问题。路径一是接轨国际话语体系,这已经被证伪,因为中国梦超越了现代化梦,西方并非中国梦的彼岸。路径二是创造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这又面临着中国特色——汉字、中国模式——的障碍。路径三是包容创新国际话语体系。这是迄今为止最恰当的选择。

由此决定了打造国际话语体系,不是“复古”,更非“接轨”;而是复兴、包容、创新的三位一体。即,合理地复兴我们的原生文明——催生中华文明中海洋/工业/全球文明的种子而走向海洋/工业/全球;合法地包容西方文明——通过相互包容,既包容西方价值,同时又为西方价值所包容——而塑造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合目的地创新人类文明——通过引领“海洋时代2.0”、第三次工业革命、全球化2.0而实现人类永续发展,从根本上确立中国作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和会期间,美国威尔逊总统将列宁此前提出的民族自决观念在巴黎和会推销,成为“十四点声明”的一项关键内容,确立了美国后起之秀的国际话语权,改变了在欧洲人眼中美国不够文明的陈旧形象。这就提示我们,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在我原生文明底蕴中,包容当今西方观念,提出更加囊括性的话语体系,携手国际社会开创新人文主义话语体系。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智库在打造国际话语体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也应着眼于打造国际话语体系。

一般认为,智库具有三大作用:影响政策、塑造舆论、培养人才。这三方面也是智库为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发挥作用的渠道。

先说影响政策。发布智库报告、组织研讨会、研究员接受媒体采访,是智库影响政策的主要方式。例如,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缉思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亚洲项目主任李侃如合写的中英文报告《中美战略互疑》2012年10月同时在中美发布,为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起到造势、先导作用。在公共外交方面,智库可以影响政策,也可以解释、推介政策,成为战略沟通的主角之一。

其次说塑造舆论。罗马俱乐部1960年代发布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成功制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话题,成功塑造了国际舆论。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每年发布各国军费报告,为国际裁军与军控塑造舆论。皮尤公司不时推出各国调查报告,更是成为舆论风向标。在公共外交方面,智库可以发挥先导性作用,为政策出台造势、为形象推广鼓劲,塑造友善的舆论环境。

再说培养人才。智库学者是意见领袖的主要来源,在塑造国内外舆论方面扮演了十分活跃的角色。据统计,美国的主流媒体评论文章,多出自智库学者之手。一些专栏作家,也是智库的兼职研究员和智库活动的座上宾。领导人出访,越来越注重在所在国主流智库发表演讲,阐释政策、影响精英、引导媒体。

总之,智库完全称得上是公共外交的灵魂工程师。公共外交是不同国家人民的心理沟通,离不开智库的前期研究、现场造势、事后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鉴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在打造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层面,继承并超越了上述领域:

其一是精神立国。中国智库只有提出超越并包容西方普世价值的核心概念体系,才能帮助中国以精神立国。这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挑战。

其二是打造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精神立国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希望。长期以来,新加坡被西方舆论描绘为一党专制、家族统治的典型。杜维明先生将新加坡描述为儒家资本主义,成功地改变了外国人心目中的新加坡观念,可谓最成功的公共外交之一。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如何打造中国梦,阐明和说服外界“中国梦也是世界梦”?这是智库与公共外交的又一重大课题。

其三是国际合作先驱。过去我们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公共外交时代,我们可以倒过来说,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巧公共外交恰如太极,借力打力。中国智库完全可以通过雇佣外国专家,开展智库公关,借人家的嘴,利用人家的平台为我说话。为此,智库对公共外交的促进作用十分独特、举足轻重。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