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生态现代化

态现代化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是反思工业文明生态弊端的理论回应,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中国生态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又必须适合中国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生态现代化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理论诉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生态现代化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容。

生态环境问题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理论诉求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严重程度及表现形态也有所不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诉求的迫切程度也存在差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粗放的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现实要求我们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寻求理论智慧以破解生态难题。

随着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生态环境形势愈发严峻:环境污染恶化由点向面、由轻到重,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承受力的关系并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成为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成为我们党自觉的理论思考。

进入21世纪,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态势,进一步表明,我国资源环境难以支撑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更严重的是,资源环境问题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大系统。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中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对此,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中有了更加自觉、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生态考量。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以恢复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为主要目标,生态问题尚处于边缘地位。面对长期战争造成的经济衰退、物质匮乏,我们党要恢复国民经济必须节约资源、勤俭建国。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厉行节约。”他强调:“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应该说,节约资源的生态思想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的经济状况下作出的必然选择,对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自觉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若干生态思想并进行现代化的生态修正。这一阶段生态保护思想的核心是“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强调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经济。自然观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发展观的理性回归,成为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最初哲学基础。在邓小平生态思想指导下,我国开始第一次现代化的生态修正,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效果,为生态现代化的正式启动做好前期准备。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立足子孙后代的长远角度出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方针政策。“可持续发展”既是对世界环境问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中国传统工业模式的理论反思。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都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发展。在此理论指导下,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正式启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继续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时俱进,高瞻远瞩,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构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方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时期党的领导集体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文明”。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话   生态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