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聚力“一带一路”三大关键点(2)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寻求到机遇的不仅有国有企业这支主力军,还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杨丹认为,中小企业拥有不同于大型企业的独特优势。例如,中小企业通常致力于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技术,能较快获得经济效益。杨丹提出了“借船出海”、“抱团发展”、产融结合、公私合营及全球产业链策略等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多种路径。“如果支持引导正确,中小企业有可能形成‘一带一路’发展中众多的‘蚂蚁雄兵’。”

有的放矢进行对外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 目前已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但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仍心存疑虑和误解,国际共识有待进一步凝聚。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是当前面临的又一个关键点。

“‘一带一路’会成为带动中国对外政策传播转型的一个重要机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明昊认为,与中国过去提出的国际经济合作项目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强调软环境的构建和优化。如果没有民心、政策沟通的软联通作为支撑,硬件联通、重资产的“走出去”都会面临很大问题。

“讲一个故事、找一个‘痛点’、想一个办法,是我们现在特别需要的。”赵明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政策传播要做到精细精准,不能“撒胡椒面”。比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修油气管道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当地农民,这里的政策传播就不是要告诉这些农民“一带一路”倡议多么宏大,而是要根据具体问题做有针对性的传播。要从大舆情转向小民调,要围绕重点项目、重点国家做动态民调。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看来,对外讲“一带一路”必须要回答其合法性来源这一关键问题。“‘一带一路’的合法性在于缓解世界对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落后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王义桅举例说,世界上还有数亿人口无电可用,而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世界领先;今天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7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中国人的哲学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不仅自身实现了脱贫致富,也会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建设“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渠道。

充分整合四大主体资源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跨越时间长、建设任务重,如何统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力量是攸关全局的一大关键问题。

赵磊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智库、政府、企业、媒体这四大主体缺一不可。政府与企业是“一带一路”之两轮,专家学者和智库为“一带一路”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支撑,而媒体则为“一带一路”插上翅膀。然而,目前这四大主体资源呈现碎片化状态,无法形成合力。“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的发起正是为了推动四大主体资源发挥联动效应的一种尝试。

“单一机构的力量无法适应‘一带一路’的需求,需要富有想象力的纵横家。”杨丹建议,可以通过搭建“一带一路”信息平台、商学院联盟、多语种大学联盟、智库联盟、企业家联盟、金融志愿者联盟、产业投资基金等联盟和平台实现资源、信息、人才的整合。

此次论坛由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凤凰国际智库、商务印书馆及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毛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