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

反腐倡廉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牢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底线。一是做好反腐倡廉示范教育。首先建立领导干部定期学习制度,将反腐倡廉教育系统化。在定期学习中,重点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党的纪律与法律法规教育,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其次是树立廉政榜样,形成示范效应。廉政榜样的树立,既可以以史为鉴,将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古代“廉吏”故事赋以新的时代内涵,加深各级干部对于廉政的思想认同。也可以挖掘本地区本部门的廉政榜样,将那些能够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勤恳工作的同志评选为廉政榜样,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身边人的事例,来鼓舞各级干部自觉拒绝贪腐,争做廉政榜样。最后是创新宣传形式,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影视、动画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反腐倡廉工作成果,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二是做好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建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通过展示腐败案例图片、播放调查腐败分子的教育纪录片以及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使各级党员干部认识到腐败行为对个人、家庭以及国家的危害,使之明白“贪如火,不遏自焚;欲如水,不遏自溺”的道理。

运用信息技术对权力运行、资源和资金的使用及干部选拔的进行监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的概念,成为媒体与记者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互联网上新的流行热词。“互联网+”,无疑为我们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

实现“互联网+反腐倡廉”,就要提升政府的信息化水平,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互联网为人们对权力进行监督提供了开放、透明的平台。但在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因此权力运行的过程仍然不够透明。这就使得人们对于权力运行的监督不易触及到核心,从而有“隔靴搔痒”之感。针对这一现象,首先要提升重要岗位和关键部门的电子政务水平,使得腐败分子无机可乘。如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使得每一笔转移支付款项的数额、去向都能被实时追踪,做到有迹可循。当出现问题时,通过倒溯追查,精确定位出现问题的环节与部门,做到责任主体明确,从而在源头上遏止贪污、挪用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可通过大数据技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当前,我国数据造假现象频发,各种数据“注水”严重,这就使政府在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难以依据真实的状况,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为贪腐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蓬勃发展的大数据技术,则为挤干统计数据的“水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一是要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大数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大数据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世界各国都在发力提升自己的数据技术水平,以抢占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我们也应把握这一技术发展的新契机,将大数据技术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作为着力点与突破口,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数据技术。

二是政府可通过数据购买的方式,做到对重点领域的全面掌握。瞒报真实情况,套取补贴,继而中饱私囊是贪腐分子的惯用手段。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加全面、直观地反映现实状况,因而其推广与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一现象,从而确保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而不再落入贪腐分子的私囊。

三是依托互联网做好信息发布。人民的监督是预防腐败的利器,而政府工作信息的公开透明,则是这一利器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当前,许多政府部门与公共机构已经开通了官方网站以及微博等,作为公开政务信息的渠道,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不少政府网站、微博自建立以来不经常更新,甚至从未更新,成为“僵尸网站”、“僵尸微博”。这种徒有其表的“信息化”,是部分政府部门懒政思维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影响,更为贪腐分子的“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因此,可根据不同的行政区划,建立统一的政府工作信息平台。同一行政区划的政府机构除了将信息在本部门网站公布外,还应在统一的工作平台进行发布。通过鲜明的对比,这就为少数部门的“懒政”思维关上了大门。与此同时,这也是一项便民举措,并且为群众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提供了依据。

营造健康的网络反腐氛围。一是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形成权威、互动的网络反腐舆论场。历朝历代,官员的腐败问题一直是普通百姓街头巷议的重要话题。而中央政府对于腐败问题的惩治力度,则更是百姓关注的热点,它直接影响百姓对于中央政府的向心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腐败问题的街头巷议逐渐演化成为网民在互联网中的留言与评论。互联网具有虚拟性与匿名性,这就为话题的发展与走向带来不可控性。腐败的主体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成员,如果对腐败的话题引导不当,或百姓对腐败的痛恨被敌对势力刻意歪曲利用,就会引起人们对统治阶级阶级合法性地位的怀疑,从而引发政治秩序的混乱。因此,党和政府要主动出击,搭建权威的反腐信息发布平台。当前从中纪委到各级纪委,纷纷开通了政务微博作为发布反腐信息的平台。每当这些官方微博有新的信息发布,就会引起网络的广泛关注,引发网民的踊跃评论。分析网民的留言与评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权威信息的发布,有力遏止了各种流言甚至谣言的传播,避免了人们思想的波动,增强了人们对于中央坚决遏止腐败的信心,激发了人们举报腐败现象的热情,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增加了人民对于执政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二是要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轨道,规范网络反腐行为。网络反腐由于反响大、见效快、成功案例多,因此成为网民举报的新渠道。但由于我国网络反腐举报制度尚不成熟,与现实惩治制度的对接存在一定的缝隙,因此不能充分满足每一位网民或者利益攸关者对于惩治腐败的急切心情,同时,部分别有用心者以反腐之名,对事实进行炒作歪曲,蓄意攻击党政领导干部,借机发泄不满情绪或进行打击报复。这个过程中容易形成“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行为往往会对当事人造成较深的伤害,也是对社会诚信基础的冲击。以反腐为名而进行的“网络暴力”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易被人们察觉,因而危害更大。只有将网络反腐的行为纳入到法治轨道,通过将网络反腐举报平台建设与现实中德预防惩治腐败体系无缝对接,明确反腐行为与官员私权之间的界限,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反腐倡廉事业深入发展。

(作者分别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科研专项支持基金项目“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主”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丰家卫(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对策   时期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