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腐败现象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是根本不可能的,它会伴随着权利的存在而生存。新时期腐败方法多样,给反腐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采取加强廉政思想教育,营造廉政文化;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对权力运行、资金配置和使用及干部选拔工作进行监督;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健康的反腐倡廉氛围等措施来应对挑战。
【关键词】反腐倡廉 挑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反腐倡廉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腐败被学术界称为国家肌体上的“政治之癌”,我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把这种痼疾完全治愈,这是一项持久的战役,我们必须怀有必胜的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说明了党、政府和人民对各种腐败现象是绝对不能容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始终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认真抓好、抓紧。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党的兴衰存亡,不难得出结论:一个执政党无论其方针政策如何、队伍多么强大,如果丧失了其最根本的执政能力,那么,其必然会丧失政权,最终被历史淘汰。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一个新的伟大的实践,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顺应时代、人民的要求,是一个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而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视、不敢放松。
胡锦涛在十六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必须“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党的十六届中央纪委第七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党的十六届中央纪委第七次会议上胡锦涛明确指出,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国亡党。”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如果反对腐败的工作不能坚持不懈,党的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自身会走向灭亡。这是我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也是观察世界上一些政党失去政权直至政党的终结得到的深刻启示。
我们党的今天的地位和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最重要的根源,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执政党的地位和能力就失去了根基,就成了无木之本、无源之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被证明了的真理。中国共产党就是人民赋予其权利,带领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各民族的繁荣、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生活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之,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依靠人民治国理政。
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反对的。腐败是腐蚀剂、蛀虫,它消磨党的意志,瓦解党的意志,消弱党的战斗力,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旦党的内部出现了腐败的现象,而我们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加以制止,就会使一些腐败分子存在侥幸的心理,他们就会忘记自己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把人民的利益全完抛到脑后,滥用自身的权利进行胡作非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那就会很快失去民心,导致人心涣散,党内失去了顽强的斗志和坚持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的信心,销蚀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就不能作为党的领导核心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难以推进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理所当然会使党的执政地位和能力严重消弱和下降,甚至是丧失。只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我们才有可能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使党永葆青春和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信息时代一些官员的自身价值观受到冲击。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弊端。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阶段、改革的攻坚期,各种健全的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一些官员的思想受外来文化的侵蚀,理想信念和信仰发生了一定的动摇,价值观表现为多层次性、差异性和享受性。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明确指出:“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思想,而不是武器……如果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将毫无意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和思想渗透的阴谋一直存在,向社会主义国家灌输西方意识形态、政治模式和价值观念的趋势日益明显。一些腐败分子正是由于自身的思想的不坚定,而受到一些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袭,譬如西方的一些公务员的工资薪金都比较高,然而在中国公务员的体制内的收入相对比较少,然而事实是,一些腐败分子却享受着灯红酒绿、奢靡风华的生活,这让一些官员内心感到不平衡,就会产生从众和侥幸心理,别人贪污腐败都没有事情,甚至领导贪的数额和腐败程度更严重,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就会产生如负释重的心理。这样他们的思想就受到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直至最后无法自拔,东窗事发,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都葬送在了思想意识的松动和放松警惕上。
从简单的权钱交易,上升为权利与资本的勾结。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房地产、金融行业等快速发展,给一些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甚至是不断恶化,比如山西的塌陷式腐败,上至省下至村的严重程度,更有徐才厚、周永康的家庭式腐败,生动演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的资本运作图景。这种腐败的最大特点,不是利益双方的直接交易,而是相互之间的合作共赢,即代表权的一方和代表钱的一方将各自所拥有的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共同获得投资回报。官商勾结的背后,反映了一些官员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异化,他们严重背离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性要求。这种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有损政府官员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不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将腐败的势头扼杀在摇篮里。
显性腐败收敛,隐性腐败增多。当前,随着党和人民对腐败现象查处力度加大,腐败分子不再明目张胆地去受贿,而是变相地利用各种手段去钻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形式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变相受贿。现在给领导送礼不再是土特产、烟酒等实物,而是信用卡、购物卡、字画、古玩等一些时尚、高雅的新型受贿方式。二是挑选适当时机。职务升迁、婚丧娶嫁、子女升学、逢年过节等,成了一些腐败分子收敛钱财的好时机。在中国传统习俗和人情味的掩饰下,淡化了受贿的色彩。三是时间间隔。一些腐败分子在位时,不好意思收受委托人的好处,待到退休之后才问其索要。认为这种“播春风,收夏雨”式的腐败比较安全,随着时空的变化会冲淡腐败的印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除了上述几种形式之外,腐败分子还会玩出不少花样,这就注定了预防和惩治腐败是长期的、艰难的、复杂的斗争。
网络舆论的不足,增加了网络反腐的难度。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每天信息轰炸式迎面扑来,增加了网民获得真实有效信息的难度。一方面,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和利益集团利用网络来影响和控制网民的意识行为,进行恶意造谣、诽谤等提供利便利,这种无中生有或不负责任的造谣实质上是一种网络暴力,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对那些发帖人和内容真实性承担的风险很小,一些网民便成了他们利用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民害怕被打击报复,大多数采取匿名举报,增加了相关职能部门调查取证的难度,延误办案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