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2)

四是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对于民众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在公共讨论的网络舆论场上,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存在大量匿名用户的舆论场上,掌握话语优势的“意见领袖”,能够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制造出有利于自己信息传播的“沉默的螺旋”。一些“意见领袖”网络参与热情很高、彼此互动密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网络舆论场上的话语权。这些明星式的“意见领袖”在网民中拥有极高的关注度、追随度,他们影响网民受众心理的能力很大,能够使网民从喜欢他们到接受他们的每一句话,并能够为之盲目地参与到他们所引导的意识形态论争中去。在这样的情势下,由这些“意见领袖”发起或参与的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往往形成舆论风暴,能够迅速号召大批拥趸及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使意识形态论争朝着他们主导的方向发展。

五是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存在向政治事件转化的新动向。网上网下联动,是当前意识形态论争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方面。由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屡次出现。近日,随着“维权”律师操纵网民、聚集“访民”滋事扰序的违法事件浮出水面,通过网络舆论造势、煽动街头政治的路径也得到了大众的极大关注。犯罪嫌疑人翟岩民等人供述,他们专门挑选敏感社会事件进行网络舆论炒作,广泛散布谣言,煽动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进而制造所谓“访民维权”街头事件,给政府施压、干扰司法秩序。在2015年5月黑龙江庆安事件中,从建立微信“庆安事件维权群”,到网络散布“徐纯合是访民”、“警察开枪是领导指使”的谣言,再到网络人肉和炒作慰问开枪民警的当地领导,直到雇佣所谓“访民”到庆安聚集,这种通过网络舆论制造社会政治事件的流程十分严密。翟岩民坦言:“只要国内发生一些敏感事件,就按这种固定的模式和流程进行炒作。”在网络意识形态论争过程中,借言论自由打法律擦边球的手法十分常见。把普通事件炒作成热点事件,把敏感事件炒成政治事件,煽动不明真相的网民助推反政府舆论,进而演变成街头政治事件,这一程式化的网络舆论炒作手法,将导致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向社会政治事件转化的可能性继续上升,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何化互联网“变量”为促进稳定发展的“增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需要从解决以下突出问题着手。

一是境外敌对势力插手网络意识形态论争的程度加深。网络已经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阵地,西方敌对势力在我国国内物色骨干和代理人,不仅栽培个别所谓“公知”与“大V”,还收买网络写手,组织一些法轮功、民运、宗教极端势力等极端反共分子进入网络舆论场,致使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大量充斥于网络信息平台,大量反共反华的书籍在网络上传播,搅乱着人们思想,撕裂着社会共识。如今,在一些网络舆论场上,舆论走向已经呈现出被其操控的特征。例如,一些被网络誉为“打假斗士”、“青年导师”的“意见领袖”都有很深的海外背景,利用一些外资控股的网络媒体在国内迅速成名,成为网络舆论场上的意见领袖。境外敌对势力及其代言人对一些历史片段进行选择性记忆,对当今中国取得的伟大进步进行选择性失明,竭力煽动群众与党离心离德,成为当前一些地方官民紧张关系的重要肇事者。

二是“左”、“文革重现”成为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工具。在现实社会中,否定改革开放、试图走封闭僵化老路的“左”的思潮确实存在,这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阻力。但与此同时,现在网络上还流行着一种一提拥护党和社会主义的观点就被讥讽为“左”,被上纲上线为“文革重现”、“文革余孽”、“阶级斗争复辟”的现象。这些莫须有的“左”的“大帽子”压制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辩护的正当声音,使一些不明就里的网民噤若寒蝉,严重侵害了广大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也压制了一些党委政府部门管网治网的信心。在网络意识形态论争之中,这种把左与“左”倾错误路线相互等同的观点,成为阻碍一些同志对于诋毁党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不敢积极作为、主动亮剑的重要原因。这种言论的实质是,通过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者“敏感化”、“污名化”的方式,企图以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对此,我们不能被他们牵着走,更不能落入他们的陷阱。

三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被边缘化、污名化的危险。在网络上,一些误导民心的错误言论,企图以西方政治价值观标准塑造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与之相较,一些机构、媒体和个人缺乏自觉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感,甚至是非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模糊、是非判断能力较弱,不敢亮剑和发声。一些忠诚拥护党和社会主义的同志,则在网络上遭到污名化,受到人身攻击和威胁。目前,这种淡化甚至排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氛围已经在网络上出现。需要警惕的是,这样的舆论氛围将可能导致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感召力、信服力弱化,导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世界被边缘化,进而导致网民群众的信仰危机。

四是蓄意诋毁党、社会主义和国家的网络舆论参与者,正在呈现类组织化的态势。逢中必反,逢美必捧,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攻击党、社会主义和中国类言论的典型特征。固然,网络作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地、社会怨气的集中地,是民众表达各种情绪的自由场所,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维护人民言论自由的坚定立场。但是,网络上确实存在着利用“言论自由”的权利形成攻击党、社会主义和国家的类组织结构,他们尤其善于利用社群化、裂变式的网络新媒体,通过夸大其词、制造谣言等方式,致使一个小的社会话题引发“蝴蝶效应”,掀起一次次“呲中捧美”的舆论热潮。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网络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