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解读:中国创新能力什么样(2)

中国创新产出正在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和价值提升转变。指标数据显示,在创新产出数量大幅增长后,反映我国创新质量的指标正在持续改善。2007年我国科学论文数量即已达到世界第二位,但论文质量相对不高,科学论文引证数世界排名曾经多年大大落后于论文数。但2013年我国科学论文引证数世界排名已经从2007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3位。三方专利数量的世界排名则从第11位提高到第6位。我国创新发展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综合判断,我国多年科技投入的累积效应开始显现,创新能力仍处在上升通道,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在全球创新格局中已处于中上游位置,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仍有望进一步缩小。

  C.与国际上其他类似评价有什么异同

目前,国际上有许多评价报告,对中国都有评价排名。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4—2015》144个经济体中排名28位,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2015》61个经济体中排名22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2014》143个经济体中排名29位。尽管大家所用指标差异较大,评价对象数量不同,但综合来看,上述报告对中国的评价排名都显示出:中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目前处于世界中上游,且中国的排名均大大领先于其他金砖国家。考虑到评价对象数量的差异,可以说,《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对中国的综合评价排名与其他同类评价排名并没有太大或本质的差异。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与《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以及《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的差异主要源于评价目的和定位的不同——

竞争力评价看重人均经济指标和经济竞争力,力求反映评价对象(经济体)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在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及其对全球创新(包括科技)的贡献。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主要依据自己的调查指标从基本要素、效率因素和创新因素三个方面评价全球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但真正反映创新的指标仅有7个。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主要评价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力,科技竞争力评价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内容。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力图从体制机制、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企业成熟度、知识和技术产出以及创意产出等方面评价全球经济体的创新活动。该报告的创新概念非常宽泛,指标选择更多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价值偏好。

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对中国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尤其是利用单一的指标和数据看中国创新,会有很多困惑,并可能得出矛盾的结论。单从总量指标看,中国位列世界前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资源大国、知识产出大国和经济绩效大国。但从人均等相对指标看,中国是一个排名落后的国家,甚至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一套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观测和评价中国,才能得出相对更科学和客观的结论。《国家创新指数报告》的作用就体现在此。

国家创新指数评价,突出反映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力图从整个创新链来反映和评价国家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五个方面选择指标。在指标选择上,坚持了以下原则:突出反映创新竞争力,以相对指标为主;兼顾大国小国的平衡,以总量指标为辅;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指标数据具备可获得性、权威性和国际可比性。在中国目前发展阶段,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国家经济结构的高级化,突出表现在知识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商品增加、创造同样价值或财富所耗的资源减少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等方面。这应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这套指标体系能够充分反映一个国家在整个创新链上的优势与劣势,适合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

应该承认,《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与《全球创新指数》等报告对国家综合创新实力有不同认识。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家综合创新实力被认为也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体现在创新活动(包括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规模上。只有总量指标才能反映出国家创新活动规模。全球竞争力评价和全球创新指数评价全部采用相对指标(尤其是人均指标),导致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研发活动的小国或小的创新体(如中国香港等)排名靠前。不可否认,像排名靠前的新加坡等小创新体可能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小行业创新活跃和绩效显著,但是其创新活动的规模及其对全球创新的贡献显然不如美国、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国家。国家创新指数报告通过引入4个反映创新规模的指标来兼顾国家创新竞争力和综合创新实力,这导致美国排名第一、日本和韩国排名靠前。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创新指数报告》通过一套指标体系反映国家创新能力,但二者并不能画等号。因为国家创新指数好比从几个角度给“国家创新能力”这个对象照了很多照片,但是,再多的照片依然不是全息图,所反映的信息与对象总会有偏差。评价国家创新能力,监测中国创新能力的变化,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国家创新指数年度系列报告,为社会提供一个认识和评价中国创新发展状况的窗口;同时汲取各个方面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不断完善国家创新指数,为政府完善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宋卫国)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