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解读:中国创新能力什么样

  ◆ 国家创新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指标?

  ◆ 中国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居第19位说明什么?

  ◆ 与国际上其他类似评价有什么异同?

近日,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相关报道见本报7月9日《教科新闻》版)。报告显示,依据2013年统计数据测算,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居第19位。那么,国家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是如何构成的?如何看待中国的结果?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宋卫国研究员 进行了解读。

  A.简介国家创新指数指标体系

目前对于具有多目标属性的大系统的综合比较与评价问题,国际上大多采用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即通过构造分级指标对不同的子目标进行评价,指标值通过归一化去量纲处理后逐级加权求和,最后汇总为一个综合指数,以得分高低进行排位与比较。如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全球创新指数评价均采用这一方法。这一方法又称为标杆分析法。《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也采用了这一方法。

研究团队组织了多次专家研讨会,分析了“创新型国家”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内涵,参考了《欧洲创新记分牌》(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EIS)、《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和《全球创新指数》等,经咨询部内外专家意见,最终形成了包含“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等5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我们选择了40个国家作为评价比较对象。这是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积累,而不是人口数量的多少和自然资源的贫富。世界上能够适合与中国进行创新能力比较的国家并不多。中国没有必要与那些科技与经济落后的小国进行比较。在当初设计分析框架时,研究团队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和OECD《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发现2000-2008年期间全球有经济统计的197个国家、地区中,有R&D活动经费的国家、地区只有112个。2007年,这112个国家、地区R&D经费总量约为10725亿美元,其中有40个国家R&D经费合计10507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98%,GDP占全球的88%。统计数据显示,这两个比值几年来基本未变,表现出一种稳定格局。因此,最终选择了这40个国家作为研究比较对象。

  B.中国创新能力在世界中的位置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显示,在世界40个主要国家中,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位居第19名,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全球创新格局中处于中上游位置。从国家创新指数得分和排名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创新具有如下特点:

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稳中有升。尽管近两年世界经济受到需求萎缩和局部地区突发事件的影响,许多国家经济在衰退,但全球创新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入围全球前十强的国家与上年相同。前5位国家排名保持不变,依次为美国、日本、瑞士、韩国和以色列。丹麦、瑞典、荷兰、德国、芬兰分列第6—10位。金砖国家除中国外,排名仍然处于落后位置。俄罗斯、南非均比上年下降1位,分列第33和36位;巴西和印度排名不变,分列第38和39位。中国处于竞争最为激烈的第2梯队,虽排名第19与上年持平,但指数得分比上年提高3.2分,与后面的加拿大、卢森堡和新西兰等国家间的优势从原来的高出0.6~1.3分增加到2.9~3.3分;与排在前面第18位的比利时的差距则大幅度缩小。

中国创新能力呈现跨越式发展,大幅领先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从历史看,国家创新能力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只有那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少数国家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显示,中国创新能力已大幅超越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2013年,中国人均GDP刚刚超过6800美元,在40个国家中仅高于印度和南非。但是,中国创新指数得分已接近许多人均GDP在5万美元左右的欧洲国家。这一特征与同样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日本、韩国十分相似。

中国创新活动重心正由知识创造向技术创新延伸,企业创新成效明显改善。与上年相比,中国除知识创造指标排名下降1位外,其他4项指标排名均有所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明显。创新资源指标位居世界第29位,比上年提升1位,主要得益于我国R&D投入规模和强度的持续上升。知识创造指标排名第19位,比上年下降1位,主要缘于单位研究人员专利产出效率的下降。企业创新指标排名第13位,提升2位,原因在于我国企业创新投入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步增加。创新绩效指标排名第11位,提升3位,主要归因于我国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创新环境指标排名第13位,提升1位,表现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