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率上升已然成为当下我国突出的一种社会现象。近日民政部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我国离婚率连续12年呈递增状态。离婚人数更是持续走高,从2010年的267.8万对增加至2014年的363.7万对。其中北京离婚登记率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前列。大有只见涨潮不见退潮之势。
离婚率高并非社会进步的体现,而是不平衡的社会转型导致各种对抗性力量产生的不正常现象
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离婚率高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比如离婚率高说明经济发达,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离婚的社会因素很少。再比如,离婚率高是因为社会对个人价值观的推崇,和家庭观念的逐渐弱化,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个人,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这当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婚姻是家庭的基础,除了维系合法的两性关系外,还有重要的生育、抚育、教育儿女和赡养老人的社会功能。如果说家庭是社会基石,婚姻则是家庭纽带,保护和巩固婚姻家庭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也是国家和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国当前的“离婚潮”愈演愈烈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不平衡的社会转型会导致各种对抗性力量的产生,进而产生了社会的裂变。物质主义、金钱主义、纵欲主义、奢靡主义、个人主义甚嚣尘上,而伦理主义、道德主义、朴素主义、节俭主义、责任主义却趋向式微。追根溯源,大致有:性解放、个人主义和同居生活方式的多重影响下,传统充满使命感和庄严感的婚姻价值观被大大扭曲了,年轻一代往往希望从婚姻中得到些什么,却没有想过为婚姻以及家庭奉献些什么。充满私欲和索取、缺乏责任和奉献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产生了离心力,埋下婚姻冲突乃至破裂的诱因。第三者插足、闪婚闪离、个性不合、生活方式不同、爱的新鲜劲过去了说离就离,或者因家暴离异等现象近年来成为主流。与此同时,未婚同居、婚外恋等现代生活方式和性观念大行其道,作为“准婚姻”、“亚婚姻”和“法外婚姻”方式挤压了“法婚姻”的生存空间,使得一些人没有婚姻也能过得悠哉游哉。此外,新婚姻法使得离婚成本更低更容易。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离婚潮”传递社会关系、社会信任弱化的不妙信号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两性关系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文明社会不仅追求性别的公正平等,而且要促进两性的和谐团结。不断上升的离婚率给我们传递了社会关系撕裂、社会信任弱化、社会团结瓦解的不妙讯号。离婚不仅是两性关系经营的失败,给当事人带来痛苦,而且是家庭关系破碎的关键。婚姻关系决定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如果将婚姻比喻成树干的话,那么家庭就像是一棵树,而孩子就如同挂在树枝上的花朵和果实。这花朵和果实到底是甜美还是苦涩与婚姻家庭之树能给予多少“理性之爱”的养分密切相关。家庭是未成年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错误的价值观和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法犯罪。很多调查发现,不良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自私叛逆、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有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年增长率超过5%,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婚姻的失败很可能导致未成年孩子的“花果飘零”。婚姻的失败、家庭的变故极可能会使孩子失去父母的正常关爱和家庭的亲情温暖,产生看不见的心灵伤害,产生自私、冷漠、报复等病态心理,形成错误扭曲的价值观,不能顺利度过叛逆的青春期。有的甚至过早辍学流入社会,与社会不良青年结群而误入歧途。
所以,保护和巩固婚姻关系绝非个体的小事,而是连接着家庭发展、少儿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大事。特别是不负责任、率性而为的离婚对年幼孩子带来了成长中的欠缺、心理上和人格上的负面影响几乎成为共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离婚潮”的出现绝非好事,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变得脆弱和不安。中国需要早为之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