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刘骏民:成思危的虚拟经济理论(2)

根据SNA的核算原则,制造业企业与餐饮服务业和银行服务业一样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效用,制造业提供产品,餐饮业提供餐饮服务,银行提供金融中介服务,这些服务提供的效用就是价值,需要计入当年的GDP。而被官方以M1、M2定义的具体货币概念中,除去少量现钞以外,都是不同期限的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等。这就是说,无论根据哪个国家的官方定义,所有的存款都是货币。银行与钢铁厂一样也是企业,钢铁厂是将铁矿石加工为钢铁的企业,银行则是将存款加工为贷款的企业;钢铁企业在投入劳动与资本的同时还要投入铁矿石,货币对钢铁企业而言是获得要素投入的媒介,银行不但要投入资本和劳动,还要投入其特有的原材料——存款,即货币。货币在银行业的生产函数中是投入,而不是获得投入的媒介。货币增加就是存款增加,也就是银行投入的增加,这必然造成银行的贷款增加,于是银行提供的中介服务增加,中介服务就是银行创造的净产出,需要计入GDP。当货币成为“生产要素”投入银行的时候,就绝不是什么短期货币冲击了,而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创造净产出(GDP或GNP)的真实方式。

货币创造GDP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重复交易。如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一张股票交易的次数越多,证券公司和交易所提供的中介服务就越多,这种中介服务就是经纪服务创造的价值,要计入GDP。重复交易在金融业十分常见,成思危曾经用“外汇交易已经是国际贸易的70倍”来描述虚拟经济膨胀的程度。外汇交易与产品贸易的最大不同就是其中有大量重复交易,房地产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以及其他衍生品市场都存在大量重复交易。

货币创造实际GDP,创造国民收入,是SNA核算系统之下的不争事实。这就是“用钱生钱”背后的真实故事,它是像生产钢铁需要铁矿石那样的事实,不需要证明。当然,如果按照计划经济的MPS核算原则,金融、房地产等活动不计入财富创造,货币当然就是中性的了。但那样一来,美国根据SNA统计的GDP大约要减去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将重复交易与制造业等同起来,是主流经济学逻辑下的核算原则所致。而虚拟经济的研究恰恰是要区别这两类不同的经济活动,指出重复交易等创造GDP方式的虚拟性质。也正因为这种虚拟性质,外汇交易可以脱离贸易和实际投资的需要大幅度膨胀。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这个词之所以不可回避,就是因为它是对应实体经济最恰当的概念。虚拟经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带来繁荣,但也会创造风险,孕育金融危机。

经济结构的新视角与新理论

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结构是指消费、储蓄与投资,政府税收与开支,进出口以及货币量等形成的总量关系。成思危提出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划分则提供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在经典的国际经济学中,只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就是自动均衡的,只要国际资本是自由流动的,利息率平价规律就会自动起作用,使得金融项目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因此贸易收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也存在着自动均衡机制。另一方面,根据经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在一个国家内部,只要实行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供求之间就会存在自动的均衡机制,包括储蓄与投资的均衡。当自动均衡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其结果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状态下,不存在金融危机和凯恩斯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在解释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各种文献中,多是将次级债务产生的前因后果作为主线来分析叙述,而成思危则要探讨更深层次的逻辑。他要探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次级债,还会有其他“偶然”因素造成这次金融危机吗?从虚拟经济的视角,他看到了虚拟经济自我膨胀的机制,看到了市场经济存在着虚拟性质的经济活动,看到了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成思危   刘骏民   虚拟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