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刘骏民:成思危的虚拟经济理论

“风险基金之父”“创业板之父”的称谓,足以表明成思危先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中国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不断有新问题出现,及早发现问题,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当的解决思路,是学者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日益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如何思考世界经济重大现象的本源,是能否为中国更长远考虑的依仗。虚拟经济研究就是成思危先生独具深邃目光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

问题导向的新视角

重大问题导向是成思危研究虚拟经济的主要推动力。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部分学者开始研究美国证券化背后的原因、日本泡沫经济问题,成思危也展开了研究,并从复杂学和系统论的角度研究造成“正反馈效应”“羊群效应”的机制、背后的逻辑及条件。在这些研究中,虚拟资本、金融危机等字眼已成为关键词,从字里行间可以明显看出成思危和这些学者已经感觉到金融危机正在临近。当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成思危与少数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虚拟经济”的概念。这个概念一提出就争议不断,许多人认为将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归在虚拟经济名下是标新立异的炒作。但成思危力主创新,坚持研究虚拟经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虚拟经济研究正在获得一些重要进展。

“用钱生钱”的理论研究

成思危很早就说过,虚拟经济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是对用钱生钱方式的一种理论描述。用钱生钱在经济学中涉及经济学最根本的问题,即货币中性问题。成思危说,如果用MPS(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质平衡核算系统)来统计货币对实际GDP的贡献,货币就一定是中性的;如果用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实际GDP,货币在虚拟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就是非中性的。我们称之为“成思危猜想”。

货币中性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如果在现实中,货币数量可以像铁矿石投入钢铁生产那样,作为要素投入直接参与GDP创造,就意味着货币不是简单的交易媒介,而是可以进入某些部门的投入要素,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经济增长理论。如果在长期,货币数量一方面直接创造产出,另一方面又影响其他产出的价格总水平,货币就会通过影响相对价格关系,以及直接影响收入水平及其分配,来影响资本的流向和流量,从而决定资源配置,这就会动摇当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货币也关系风险生成和系统风险配置,关系现代金融危机的生成机制。因此,货币中性问题在经济学中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

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组织十几位博士、硕士和中青年教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采集了130多个国家的数据。在反复核实重点国际文献计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做了多种分类的计量研究,其结果完全支持“成思危猜想”。这项研究更加坚定了我们对虚拟经济研究的信念,为了将这个问题的解决回归到更直接更简单的逻辑上来,我们提供了一些货币直接创造GDP的事实。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成思危   刘骏民   虚拟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