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后的新专业,总要有人来上
在不少人看来,这是一个关乎选择好学校还是好专业的问题。
南京大学一位年轻教授告诉记者,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间段,不少人向他咨询,他给的建议是,选大学比选专业更重要,理由是,现在的本科教育与其说是专业教育,不如说是高等的通识教育。本科专业与未来职业生涯所从事行业之间的相关性不断弱化,而大学的品牌、品位对学生的眼界与视野有很大影响。
包括刘岩在内的不少学生,的确是循着这种思路,选择了“好大学”,但他们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进好大学的同时,掉进了“差专业”里。
北京一所财贸类大学的学生李森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中文专业,不少学生都是在高考时被调剂过来的,有的同学寄希望于大二时转专业,有的则接受现实,准备沉浸在文学熏陶之中,但好不容易培养起的兴趣火苗,却时常被浇灭。
李森说,中文系的专业课时不断被压缩,更多的时间被放在了学校主流的英语、数学、经管等课程上来。“学中文,为什么还要学数学和经济?”李森把意见反映给校方后,得到的答复是:“学那么多中文课程没什么用,英语学习更加重要”。
“这都是扩招害的!”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位副教授说,大学的迅速膨胀,让身体走在了灵魂的前面,高校的硬件设施可能搭建了起来,但包括师资、专业课程等在内的软功夫尚没有练好,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的招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他曾经听到一些说法,认为这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在他看来,扩招后的新专业,总要有学生来上,如果没有一个严格的“准入门槛”,这些学生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试验品,回过头砸的依然是高等教育的牌子。
这位70后副教授依稀记得,大约在10年前,一条《广东省一年新增本科专业近200个》的新闻,引起他的关注。那一年,他刚刚走上教师岗位。他从新闻里看到,广州一所农业高校的在校生规模2001年是9115人,2005年增加到26629人。1998年扩招以前,该校有27个专业,2003~2006年每年都新增专业9~13个,2006年专业总数将达到80个。
“这种速度快得有些可怕”。更让他有切身感受的是,“教学任务量加大”。那时,包括新闻专业在内的文科类、商科类等培养成本低的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学遍地生长,相比之下,他所在学校的新闻教育,已是国内翘楚级的水平,但他依然要承受“师生比例有些失衡”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