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一封来信再揭大学教育弊病(2)

高校把学生抢来以后,对他们用心培养了吗

好学校里的差专业

杨柯的不满,首先源于一种“剪刀差”心理。

她所在的高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主流优势学科是经济类专业,而杨柯所学的新闻专业,因为刚开了5年,又和经济类专业没有直接关系,自然就沦为弱势专业。其结果就像她在信里所说的,对于传媒专业,即将升入大三的她们,目前尚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和系统的理解,相关的实习、实践等资源同样十分匮乏。

更为重要的是,她发现,以她和班里其他同学的高考成绩,上一所同等层次的高校,并非难事,而其他高校的传媒专业,无论是设立的时间,还是师资队伍,都有明显的优势。

无独有偶。刘岩本科曾就读于东北某理工科院校,学的是法学专业,很明显,也是学校里的弱势专业。刚入校时,对于学校里那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刘岩颇为羡慕——他们的学生基数大、声势也大,且有众多“大牛”的老师,带着学生做项目和研究,而刘岩所处的学院,则有一种高校里“冷宫”的味道。

即便在公开场合,校领导有关法学院学生未来发展的表述,也显得颇为“暧昧”:会关注其发展,但投入不多,机会和平台都需要自己去争取。

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刘岩选择考研,她来到了华中某985高校。之所以考到这里,并非冲着学校的名气,而在于,这是一所法学专业在全国都名列前茅的学术重镇。

这一次,不同于高考,刘岩选择的是好学校里的好专业。

两所学校的差距十分明显,仅以师资力量为例,华中这所高校的法学院现有教师100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32人,而东北某理工科院校的法学院,仅有专职教师2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2名、讲师7名。

让刘岩感受更深的是,作为学生,她终于有了一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人翁感觉,不管是学校的学习氛围,还是包括出国在内的交流机会,都是以法学专业学生为中心。

在这里,资源丰富,让人目不暇接,而在刘岩的本科母校,法学专业因为开设时间短,尚没有一级学科硕士点。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标签: 弊病   来信   大学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