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立足中国 研究中国 为了中国(2)

核心标准:产出切实可用的高质量成果

智库不能有“库”而无“智”,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始终强调的观点。什么是智库之“智”的集中体现?首先就是高质量的政策研究报告,“如果没有拿得出手、起到作用的成果,建立再多的‘库’也没用”。

中国银行前副行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对此深有同感:“现在智库文章特别多,但有的毫无新意、粗制滥造,提不出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她认为,作为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疑难杂症”的机构,智库要出高精尖产品,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智库研究不仅要有理论高度,而且更要有现实针对性。进一步地,成熟的智库必须有长期的、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如果只是应付现实问题,而没有长远的研究储备,研究成果很难有高度和深度,也必然缺少发展后劲。

“重要的是,智库应当成为一个提供行动方案的库,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想的库’。一旦决策者需要智库提供建议,智库要能快速响应,提出解决方案。”澳大利亚全球基金会秘书长史蒂夫·霍华德表示。

怎样产出高质量的资政研究成果?专家们认为,人才与人才的合理使用是关键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用“专门化、专业化、职业化”三个词概括智库人才的必要特征。他认为,智库学者应该对特定研究领域有专门化的、全面深入的了解;有专业程度的核心技术;有走向市场竞争接受实践检验的能力。

“中国智库里的人才应该更加多样化,不仅依靠中国自己的研究员,也应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才。不同国家的研究者整合起来,更能符合中国利益与全球利益。”马丁·雅克认为。

郑永年心目中的智库人才,必须有“知行合一”的能力与自我要求,有不依附于权贵利益的独立心态。在他看来,这甚至比呼吁体制机制改革更为根本,“人如果不变,体制怎么变都没用,学者应该多一点自我反思,多一点身体力行,而非整天抱怨外因不成熟”。

  开放心态:加强国内合作、国际交流

为了了解各国智库的真实生存状况,詹姆斯·麦甘每年都花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外奔走。他急于和中国智库交流的是,如何打通学科界限,实现智库研究的跨学科、跨领域,从而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案,因为“我们遇到的现实问题往往是复杂的、跨领域的,单一学科背景很难应对”。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看来,和“跨学科、跨领域”同样重要的,是智库之间的团结合作。“一定要认清智库发展的时与势。今天的中国智库还处在发展阶段,只有各家智库携起手来抱团发展,各自‘跨出大门’,才可能共同提升中国软实力。”

在国内协同发展,与国外加强沟通。谢刚建议,中国智库要跟全球进行常态化交流、多层面沟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世界。“我们要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反映到自己国家的政策当中,及时优化我们的决策。”

“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今天,我们能够在中国看到很多非常棒的提议和设想,比如‘一带一路’政策,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但是有些国家对此并不了解,甚至会有误解,这就需要智库更好地向外部传播。”马丁·雅克指出。怀着期待与热望,他为中国智库的发展表达了期待:“希望中国智库健康发展起来,不但引领中国改革,也在推进全球发展中发挥更强大的力量,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