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 研究中国 为了中国
——中外智库专家建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27日,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在京落幕。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专家汇聚,在为2015年后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路径“开方抓药”的同时,也普遍关注中国智库建设。
27日下午,峰会开辟“全球可持续发展:智库的作用”专题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邀集近20位中外代表展开讨论。议题高度集中——中国智库建设机遇与挑战;观点深刻丰富——对中国智库发展路径的剖析与建言。
根本原则:走中国自己的智库建设道路
中国智库建设要不要学习美国?在论坛上,中外智库专家表现出一致态度。
“中国非常善于学习,但是必须创造适合中国发展方式的智库文化,找到自己的智库建设模式。”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智库拥有巨大潜力和希望。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近年来他数次来华,看到北京“不论政界、学界还是企业界,都具有高度开放性的思维,讨论话题也很广阔”。
“如果我要创建一个新的智库,我会选择中国。中国智库有良好的前景。”美国大西洋理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弗雷德里克·坎普表示。他从大西洋理事会的实践经验出发,支持中国“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建设智库”。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负责人詹姆斯·麦甘明确表示:“我不建议把美国的模式转移到其他国家,我只想让大家对国际顶尖智库的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更加了解。”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国智库专家十分清醒。“中国智库有自己生长的土壤,只能在中国环境里设计智库的未来可能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等人表达了智库建设“立足中国、研究中国、为了中国”的坚定态度。
“中国智库建设肯定要走中国道路,但同时也是开放性的,是跟国际接轨的。我们衷心希望能向世界优秀智库学习,有辨别地吸取经验,从而找准中国智库建设之路。”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主持论坛,总结了此次研讨的主旨与期待。
破除痼疾:切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在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赵可金看来,中国智库建设有其必须坚守的前提,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发展是不可改变的铁律,也有其必须改变的方面,首先,就是用改革创新的方式解除体制机制束缚。“我们要看到,决定智库未来的关键是制度,而不是热情。中国人都有‘士’的情怀,但没有制度保障,热情很难变为现实。”他呼吁,当前亟须建立两项制度——人事制度、筹款制度。“智库提供的是公共利益,所以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筹款制度支撑其发展。”
黄仁伟也十分关注智库用人制度的改革。他深切感受到智库人才存在学术与决策脱节、理论无法结合实际的痼疾。如何改变?他认为,可以采取政府与智库互派人才、交流锻炼的方式,“形成制度,让官员在任特定职务前进入该领域智库做一段研究工作,帮助未来官员形成战略头脑,也明白如何尊重和使用智库;智库人才进入政府工作一段时间,可以更好地掌握决策需求、明确研究方向”。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教授谢刚从印度智库发展的经验出发,给出建议:必须加强智库研究的激励机制,保护并强化智库成员提供政策咨询的积极性;要对智库进行专业的审计和核查,建立起一套评价智库的专业评估标准。
“中国需要多种类型的智库。所以,应该采取针对性政策,建立起适合不同类型智库发展的、具有包容性的体制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创造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空间,促进智库群体发展。”詹姆斯·麦甘表示。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畅通智库成果转化渠道、深化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更多关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建议,在中外专家的坦诚交流中逐一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