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弘扬“内圣外王”之道(3)

——从朴槿惠总统感受中华民族经典的力量说起

核心提示: 理解内圣外王的内涵,要了解如何做人,人的最高成就是什么?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或传统文化的中心问题。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都可以从内圣外王得到深刻启示。

(三)

根据以上中国传统文化阐明的内圣外王之道的三点基本思想原则,归纳如下:

其一、内圣外王之道是知行一致的哲学思想,知行是不可分割的。

正如著名哲学家金岳霖所指出的:“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这里所说的哲学是指内圣外王之道,哲学家是泛指圣贤人士,或圣人。

其二、内圣,是一个人心灵有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是通过长期不懈的修炼达到的。

自身修养、道德修为向来为圣贤人士所看重与践行。古人重视修身,有涵养,明事理,识大局。

孔子认为,君子德行修炼,以仁德为准绳。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孔子这句话含义深刻,仁是一种境界,是道德的极致,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是君子之德的第一要义。他这样说,一个人在心里真正建立了仁爱的精神,也就能够宽厚地对待任何人了,也就不会有什么特别看不惯的人和事了。对此,朱子则指出:“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这就是说,诚有为善之仁心,仁德的修养,应当放弃爱与憎的偏执之念,杜绝有损于德行修养的欲求与私心。

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乃是今天被人信奉的人生座右铭。此名言指大智若愚,即不在眼前的物质利益上斤斤计较,而能明达事理、忠厚待人,不做小人之辈。小人在小事上机关算尽,却往往在功德法治上犯错,使自己陷入泥坑。

修身提升涵养,使人们人格健全,成为文明人、文化人,远离野蛮、愚昧。

其三、外王,是指圣贤人士要有君王之风范。

即以内圣为行动指南,始终以内圣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圣人在社会活动或为民办事之中,要视为民是一种天事,以天下为己任,诚心诚意为民尽心尽责,为民造福,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

宋神宗二年,儒家张载出任崇文院“校书”,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获得他的支持。对此,他提出治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经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所说的是要敢于担当,立志远大,为民为国肩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推动社会发展。这四句话为后世君子或圣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

孔子说了一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诚是君子的灵魂、虚伪是道德的大敌。诚信做人,重道而行,光明磊落,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任;小人言而无信,表里不一,心里藏着 不可告人的勾当,必然焦虑不安,或者戴着面具生活,这种两面人是得不到尊敬的。

孔子还直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其指当权者,意为当权者能以身作则,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号施令,也能贯彻下去;当权者自己行为不正,即使三令五申也不会有人听从。

综上所述,内圣外王之道,成就了朴槿惠成功地荣任韩国总统,它更可称之为圣人之道或君子之道,也可称为官德文化,作为任何国人修身操练之道。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都可以从内圣外王之道中得到深刻启示:

人生每一步的成功,都从做人开始。我们要学会修身养性,锤炼自己的涵养,提升道德价值观,做一个新时代的圣贤之人。

注:本文所涉及论据、概念、命题、讨论均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中国科普作家、知识经济学家)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朴槿惠   内圣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