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并深刻地解释了怎样能够得道,从而怎样得以做到内圣外王?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或传统文化的中心问题。
理解内圣外王的内涵,要先了解这个中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人,人最高的成就是什么?
人有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能取得最高的成就。有的人从政,在这个领域里,被认为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样,在艺术领域里,被认为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家”,不能代表做人的最高成就。因为,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或层次,但他们都是人。这可做这样的体会,从政或做事,首要的是做人。做人在于厚积德义,在于修养自己的人品。换言之,做人最高成就是指高尚人格、修身养性,完美心灵。
那么,以中国传统哲学之言,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的标杆是什么?就是成“圣”,而成圣的最高成就则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即天人合一。这可称之为“圣人”。
怎样成为一个圣人?需要理解并超越“入世”与“出世”的哲学观念。
多数哲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关切眼下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以及人的今生,而不关心它的来生。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
有的哲学家则认为,一个圣人要取得最高成就,必须追求天人合一,关注宇宙,超越道德价值,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这种观点通常称为“出世的哲学”。
这里提到“宇宙”概念,“生命”等概念,古人是怎样解释的,我们做如何理解?
“宇宙”概念是指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古代哲学家给它的定义,是“至大无外”,用通俗的话说,这个整体是无边界的。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整体之中。作为人其心胸要广大,爱要有跨度,而不只是你生活之中的社会,更不要局限于在个人的小圈里,碌碌无为了此一生。
以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称之为超越道德的价值。例如,爱人是一个道德价值,爱神是一个超越道德的价值。何谓神?古代哲学家认为,神的含义是宇宙世界或社会民众,爱神即指爱大家。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深处的一种渴望。根据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指对客观事物信息的了解,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加以体验而高于道德的价值。
老子在《道德经》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就是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是后一个问题。这可做如下理解,阅读不仅促进学识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锤炼修养,使人站高望远,扩展人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品性。
关于“生命”概念,中国传统哲学视之为反思的产物,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其一讲,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其二讲,道家教导人顺乎自然。庄子认为,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其三讲,人生是苦难的根源。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赘疾,是个瘤,死亡就是除掉那个瘤。
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的世界中解脱出来,所谓生命有涯而精神不死。中国传统文化正以此意说明,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成就,必须追求天人合一,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
中国传统哲学明确提出,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看,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站在“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是积极的,但有太多的欲望左右自己,它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中国传统哲学使命正是要在这两级对立中寻求其综合。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能够实现“入世”和“出世”的哲学综合,就是“圣人”。换言之,他既入世,又出世,就是中国圣人。这个做人的最高成就如同佛教中的“佛”和西方宗教中的“圣徒”。
中国的圣人独善其身,有其内涵品格,概括为“内圣外王”:内圣,指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修养;外王,指他在社会活动或为民办事中好似君王。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圣人或圣贤应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哲学的使命是倡导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其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则或基本原理。
对此,中国传统文化阐述以下要点:
1、“内圣外王”是指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具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成为政治领袖,那是无关紧要的。至此,可以认为,古人所说的圣人,不是君王或天子(古代对高层官员的称呼),而是圣贤人士、思想家。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一个圣人是道德完美的人。正如孟子所说的:“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但它必须经过长期修炼,使他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事物中能够坚持永恒的理念世界。对此,孔子有言:“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这是说,君子纯正坚定,不能轻率地违背正义。
2、儒家强调,圣人要在处理世俗事务之中陶冶性情,培养自己成为圣人的品格。对此,他要把处世为人看作不仅是对国民的一种应尽的职责。而且如孟子所说的,把它看作是为“天民”的应尽的职责。圣贤人士视民为天,民意即天意。敬天,就要敬畏人民。人而成为“天民”,要有诚意地、自觉地去做,这不仅是事人,也是事天。所谓不事功利,方可成就极致。
3、内圣外王之道,研究的不仅仅为了寻求这种哲学的知识,而且要培养这样的品德,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种哲学。哲学家(或圣人)应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在生活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会丧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