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历史唯物主义国家理论创新(2)

国家和社会长期共存、良性互动

上述两种看法,要么是主张“国家消亡”,强调国家的阶段性、历史性;要么认为“国家社会化”可能导致国家与社会完全合一。两种看法似乎都认为在国家与社会两极上只能择一,似乎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共存、良性互动是不可能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现代社会发展的事实和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国家与社会必须长期存在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大多是采取主权国家、民族国家的形式来获得历史合法性。更重要的是,正如波比奥指出的,其间广泛存在着社会国家化,即原有的社会事务成为国家管控的对象,以及国家社会化,即原先国家管控的事项逐渐转变为社会自我管理的事项,这两种趋向同时并存、交错共进。

第二,以中国为代表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历史已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在很长时期内必须借助国家形式,通过国家力量推进弥补式和赶超式组合型发展。按照邓小平的说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改革是其始终不变的主题之一,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是我们持之以恒的长期伟业,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漫长的历史征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长期共存,就是不尊重事实,也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本性。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提出,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第三,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一方面,以福利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全能国家和以撒切尔主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全能市场两种对立模式,都不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治理理论的兴起和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呈现的治理成功经验,有力地表明国家和社会、市场的良性互动、协调共进,不但可行,而且卓有成效,对于推动一个国家健康发展极有裨益。

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国家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不但要长期并存,而且要互相促动、合作治理、协同发展。质言之,就是要使国家与社会长期共存、良性互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走出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实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重大创新。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