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专家座谈:官员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哪?(2)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5日中央深改组会议上提出重用“改革促进派”的用人方针,这标志着党中央在新时期对干部选拔任用标准进行了新的顶层设计。然而实践中,“改革派官员”往往面临诸多难题,主要体现在改革派官员的魄力和胆略总是被现有僵化的制度所限制和阻拦,造成改革沦为了空洞的口号。由于真正期待和呼吁改革的群体难以纳入到主导改革的力量之中,结果,许多与改革相关的政策,运行到最后竟然与大众的利益严重背离。同时,一场意义深远且需要不断持续的全面改革,显然不能只靠一个改革小组来完成。

当前改革派官员面临两易两难的现状

王天恩:当前为官,满足高层次需要更容易,满足低层次贪欲更难;想干事更容易,要干好事业更难。

马克思早就深刻指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不仅受生理、心理所决定,更为文化和制度环境所影响。观念、文化和制度环境不仅会使价值观变形,而且使是非标准变形,甚至能使逻辑扭曲。

人之所以热心从事某种活动,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只是在社会分工中,不同的岗位主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做官难易是相对于具体条件而言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一是社会外部环境;二是个人内在需要。这两方面条件又关联在一起,构成互动机制。八项规定和高压反腐急骤逆转了官场的社会环境,也必定逐渐使官员的内在需要产生重大影响。就这两方面具体条件来看,当前为官,两易两难:满足高层次需要更容易,满足低层次贪欲更难;想干事更容易,要干好事业更难。

“官”是管理岗位,本来是具有管理能力,能为大众谋福利,自己则在管理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干,成就一番事业的岗位。如果官职异化为谋求个人低层次贪欲的职业,甚至成了投资营利的场所,升官为了发财,官场沦陷为低层次私欲膨胀之地,那社会规则甚至法律就会形同虚设,遭到破坏,社会风气和环境就会陷于恶性循环。谋求低层次贪欲的人到了官员岗位,只能促成发财为官,产生贪官、“不作为官”。在这种情况下,结果只能是清官更难,贪官更容易;只有对的人到了对的岗位,才能促成事业为官,做官有所作为,成就“事业官”。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清官、“事业官”更容易,贪官、“不作为官”更难。

做贪官、“不作为官”需要一个好坏不分、是非颠倒的舆论及文化和制度被破坏、瘫痪甚至崩溃的环境。而清官、“事业官”则不仅需要一个清明的制度环境,还需要创新的环境,这样才能在管理岗位尽可能释放管理创造力。

就官场动力学来说,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在社会中,存在方式决定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而行为方式又构成社会的存在方式,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或良性循环。八项规定从行为开始,矫正行为方式,使社会环境——社会存在方式改观,从而反过来影响思维方式,并进一步影响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又使社会存在方式发生逆转,营造清官易,贪官难的环境和机制。

众所周知,为官不是“知”的问题,而是“行”的问题;而行的问题又是规则问题,规则问题是执行问题,执行问题是体制问题。体制好了,为官环境好了,官德也好了;这时候,做贪官、“不作为官”难了,做清官、事业官易了。

因此,八项规定制度化,使贪官、“不作为官”不易,清官、事业官不难,堪称当今清廉公正为官,事业为官人之福;当然更是中国大众之福。

当今中国官场,要让清官、“事业官”易,贪官、“不作为官”难,也不是个认识问题,而是制度问题。无法可依,无规可循,执法不严,在这样的环境下,浑水摸鱼易,认真办事难。致力于制度建设的明智就在于:不指望人不做什么,只限制人不能做什么。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执法严明,在这样的环境下,认真办事易,浑水摸鱼难。

当社会环境与人的需要相匹配时,不管是社会外部环境与人的内在需要相契合,还是人的需要为社会环境所俘获,都往往会进入这样一个机制:行多意惬,意惬情同,情同知随——这在八项规定前是恶性循环的机制,而在八项规定后则可能成为良性循环的机制。也是当前为官,两易两难的根据所在。

因此,当前做官是更难还是更容易,取决于官员的需要、追求和人生目标,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需要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官职是社会的高层次岗位,不是以低层次贪欲为主要追求,而是以为大众谋福利作为自己事业主要追求的岗位。因此,官职应当让那些以通过为大众服务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公民进入。这一方面是对官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官职应当成为满足这种需要的人的用武之地。只有这样,事业为官才会成为官员的内在需要。

要辩证地看待改革派官员的难与易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清源]
标签: 促进派   官员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