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马克思主义充分拓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詹姆斯·奥康纳是美国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贡献或者说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寻找扩展路径与方式。一些研究者通常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生态问题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关注度,而奥康纳则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制度的反生态本质问题,而且还以人与自然的一般关系作为出发点揭示资本主义环境下的诸种生态问题。
奥康纳关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要如下:第一,奥康纳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否定与突破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与持续性发展必须依托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先在存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已清楚的认识到自然运行中存在的规律性及自然界中存在的自为性,这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超越所在。奥康纳认为,自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渗透到自然领域研究中,会有大量的良性启发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面,但由于历史唯物主义自身不具有充分的发展理论,因此不能提供动力于所有的钻研工作。生态马克思主义从其历史观方面出发,需要寻找一种方法指导实现马克思哲学、自然及文化传统的融合。同时,奥康纳认为生态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传统唯物主义,在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时只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恰恰相反的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是寻求一种方法论模式,能够巧妙地将文化与自然连接起来。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在定义生产力方面通常被技术关系所局限,主要包括机械工具及技术等方面的意义。第二,奥康纳认为,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理论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受到公正的对待⑦。生态马克思主义有否定文化、自然等因素在生产关系、生产力中存在的矛盾的现象,这是不应当的。为了进一步的研究论述,奥康纳在肯定马克思论述有关社会实践的同时,更为清晰明了的对社会劳动在调节人与自然间关系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索,强调劳动与社会实践在自然与社会之间中介物的特性。随后,奥康纳又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这两种具体的矛盾,并证明资本主义体系中存在这两种矛盾。
生态马克思主义帮助马克思主义构建并阐述具有自身非本体论的马克思唯物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内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斯密特,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存在诸多关于斯密特思想流派划分方面的争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斯密特在发表与自然概念有紧密联系的思想时,存在基本相同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提出的概念及主题。尤其是斯密特在伦理思想方面的研究与阐发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完善与丰富做出了突出贡献。斯密特的主要理论研究贡献如下:首先,斯密特实现了对唯物主义的再认识。在他看来,以本体论为基础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的唯物主义,只会事倍功半。在斯密特的观点中,本体论相当于不存在中介,便不能运用本体论的概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自然概念。同时,斯密特也对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中的自然观念认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他的观点中,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传统的、简单的唯物主义大不相同,主要因为马克思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立论方面十分注重,因此完成了相对于自然概念而言的中介。在斯密特看来,马克思着重强调经济发展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由此来认定自己所提出的自然概念已经完成了社会实践存在的中介作用,而自然概念中的逻辑前提便是社会实践。斯密特还认为自然在人的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存在独立性,但是也要有自然本身具有的先在性地位。同时斯密特指出,只把自然作为一般的社会范畴还是不足够的,需要更加扩宽其理论研究范畴。此外,斯密特还对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做出了相关论述。他认为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自然规律中存在的显著的客观性,其次自然作为整体其本身包括了社会与自然之间互动关系与互相渗透⑧⑨。
结语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历史维物主义角度说明马克思的理论是包含着比较充分的生态学思想,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生态马克思主义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但又绝对不是复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历史的、深刻的。文章系统的论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揭示出产生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从中发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相处,确立绿色思想和文明的行为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延续和发展,只有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传统的思维、生产和消费方式中转变,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生态马克思主义也表现了马克思对于生态观的理论探索,是存在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的生态维度,并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所存在的生态意蕴。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我们能够看出生态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弘扬和重塑。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政法系;本文系2014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B2014397)
【注释】
①张立影:“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弘扬与重塑”,《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12~16页。
②陈晓佳:“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比较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③董妮:“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与误读”,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④丁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临汾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⑤李娜萍:“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及其对中国生态建设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⑥张云倩:“当代中国生态文明观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⑦于娜:“论生态女权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河海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8~11页。
⑧杨晓:“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我国旅游生态环境研究—基于郑州市旅游生态环境的调查”,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⑨赵士发:“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关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第96~103页。
责编/王坤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