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分析和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是理论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目标在实践中取得一致的切入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讲是利益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正是由于人们追求利益,才会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经济利益关系是政治、思想以及其他各种关系的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理论的大众化,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就必须要做到“民之好之者好之,民之恶之者恶之。”对于正当和合法的利益诉求,要从物质上加以满足,从制度上给予保护,从思想上给予鼓励;对于不正当、不合法甚至违法的利益诉求,要从经济上坚决没收,从法律和制度上坚决限制与制裁,从思想上坚决批判。只有这样,人民的利益诉求才会得以满足,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得以伸张,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途径才能通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理论大众化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正是基于以上所述,本文认为正确分析和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是理论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目标在实践中取得一致的切入点。实践中,要在正确区分的基础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结合。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实现理论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目标在实践中一致性的根本保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理论普及,以及理论指导实践和自身的发展,都要通过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来实施。因此,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是检验政府工作和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唯一标准,有句话讲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就是这个道理。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是关系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能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最终实现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就能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目标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把“四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新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科学执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的根本一致。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实现理论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目标在实践中一致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气,心齐则事成。”民生,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百姓家里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现实物质基础,也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是否满意的标准。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办实事不是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而是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动改革发展强大的正能量的具体体现。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及时聆听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疾苦的好办法,也是实现理论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目标在实践中一致性的最有效途径。
当前社会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质量差,社会管理严重滞后以及束缚人的自由发展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使社会分层加剧,激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些人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由民生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然会降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因此,关注和改善民生是解决社会矛盾,稳定和增强人民大众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理论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目标在实践中一致性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使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与创新人才水平;促进就业,保障民生之本;使发展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些具体措施,都体现了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必须坚持由近及远、由难到易,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要弘扬正气,全面系统地汲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思想精髓,深入挖掘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坚持和树立坚定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从而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为河南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最终成果,项目编号:2013BKS005)
责编/张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