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要坚持依法治国,深化改革成果,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通过立体、高效的传播途径,以及理论价值取向与大众利益需求有机统一的现实途径,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对国家对民族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支撑。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途径 现实途径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转型全面展开,人们的价值观由单一到多样、由传统到现代、由困惑到自觉、由解构走向整合,原有的话语体系被打乱,新语境的纷争呈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突破,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撑,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与主体,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打造立体、现代、高效的传播途径和理论价值取向与大众利益需求有机统一的现实途径,引导广大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坚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信念,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从理论到群众,从群众到理论的双向循环运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特点。运行模式可以用图式“理论—群众—理论”来表现。理论通过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又回到了原点。在这个运行途径中,必须重视理论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才能使得理论大众化实践活动更富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播途径

科学分析现代传播规律是打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传统的理论普及与宣传方式主要依赖报刊、广播、电视、讲坛等,接受者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传播者和接受者很少有机会产生互动交流,关于理论宣传的效果如何的相关信息无法及时反馈给传播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传播方式展现出了与以往传统传播方式截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只有科学分析这些规律和特点,才能适应新时代、新环境,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现代传播规律是在信息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融合基础上的新传播媒体出现以后,信息传播所具有的与以往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所不同的客观规律。现代传播规律在技术层面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首先,信息来源多样化,辨别信息的难度加大。在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有其固定的传播模式和传播渠道,如报刊、广播、电视、讲坛以及学校教育等,可以追本溯源。

其次,在现代传播过程中,客体内容来源多样化。除了主导者以外,作为受导者,普通群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传播自己所接收到的和自己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信息,从而使信息来源、传播更加多样化。

第三,传播媒介多样化,传播空间泛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媒介多样,除了传统平面和电子媒介外,网络、手机、数字电视、微博、微信等交互式媒介也成为大众化媒介。从传播空间上看,覆盖了大众的所有生活场所,传播空间无限泛化。

第四,传播形式立体化和具象化。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集合为一体的具有集成性、网络化、交互性、数字化等特性的立体式语言,理论文字的准确易懂和具象化表达是现代传播形式的关键,从而对传播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五,信息传受者的消解融合,信息传播与反馈融合。现代传播媒体具有消解国家之间、产业之间、社会与群众之间以及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的特点。现代媒介的便捷性,使任何一个人理论上都成为了传播链上的节点,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两者之间的界限没有明显区分。集传递信息与反馈信息于一体的信息流在信息传递的同时,也有反馈的意见达到传播者耳中。

现代传播的以上规律和特点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表达形式的通俗化、立体化、多样化和理论受众的具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而且,在发掘现代传播媒体潜力的同时,也要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对传统传播形式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传统传播方式与现代传播方式即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是夯实当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的基础。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础,理论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深入人心。因此,要积极利用多种媒介形式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加强传统传播途径与现代传播途径即新媒体的多方合作,这是巩固并拓展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的需要。

首先,要积极采用新媒体的外壳来装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是进行理论传播的最佳平台。近年来,党和国家充分重视互联网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加快了宣传的互联网阵地建设,如开设人民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并设立多个马克思主义专题网站,成立中央网络电视台作为官方话语平台,在手机互联网平台上建立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门户网站和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积极推动各地党委政府建立网络门户等等,有效地提高了在新媒体领域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其次,增强传统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和立体化表达。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传播方式中引入现代媒体特征,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理论说教,注重在学校课堂教育、报刊、电视等方式上的互动性和立体化表达。大众文化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市民文化,是以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技术为支撑,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旨在满足普通市民感性愉悦的文化,如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网络文化等形态。因为大众文化是以市民的需求为导向,并随时根据大众的需求变化而变化,采用了多媒体立体化的表达方式,具有和市民的天然联系,容易得到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接受者是广大群众,他们首先是市民社会的构成分子,深受大众文化影响。因此,要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着眼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从主流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化,否则就会在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失去主战场优势,这是现代传播规律所决定的。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就要破除政府行政力和学术影响力在大众文化上的迷茫,放弃“主流文化比大众文化高尚”和“大众文化是低俗文化”的错误思想,摆脱对权力依赖的习惯思维,接好地气,走进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深地扎根在人民大众的心中。

提高应对能力,合理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现代传播方式是以传播方式的平等自由为特征的,这种平等自由不仅是针对传播的形式和传播者的广泛性而言,也是针对传播的信息而言。在传播媒介面前,所有信息一律平等,自由传播。因此,不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利用现代媒体进行传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也会在现代媒体上广泛存在。因此,要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人的信仰与青睐,就要把对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和希望,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心声。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强化信息互动平台建设,增强信息透明度。现代传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在平面媒体时代,消息在全社会得到传播通常以周甚至月为计算单位;在电子媒体时代,通常以天为计算单位;在现代新媒体时代,则是以分甚至秒为计算单位。这种快捷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言,一方面带来了高效的传播速度,另一方面也对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错误的或者含混不清的消息也会被很快传播,直接影响到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印象。因此,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减少不确定因素,强化互动信息平台建设,保证信息通畅、反馈及时,让每一位受众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多是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这就要求提高决策本身和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一方面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确定性和透明度,给大众一个清晰的印象,有助于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要注重政策的效果反馈和及时矫正,保证政策的连贯性。这是在现代传媒环境下必须要重视的环节。

现实途径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获得人民大众认可,确保其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一是要始终将社会效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好顶层设计,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二是理论要能够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研究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解决民众所关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格特征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一致性。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尚未解决,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工人和农民阶级作为人民群众的主体,在法理上当家作主的政治、经济地位同在利益分配和社会分层中还处在相对弱势地位的矛盾等问题,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大众目标实现抑或是价值取向之间还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因此,深入调查研究,认真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与诉求,找到能够为百姓排忧解难的良策,是每一位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将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被大众化。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价值观   社会主义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