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日本关于《资本论》的价值尺度论战(2)

下平尾勲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具有其客观性,批判了宇野所谓的价格是由卖方进行的主观评价的观点。下平尾认为,如果不以抽象的人类劳动为前提就无法对货币的价值尺度做出正确的论述,因此宇野理论从基础上是站不住脚的⑦。

大岛雄一的价值尺度论比较独特,他认为应该切断与价值的关联来分析价值尺度职能,他把价值尺度当成了“价格计算的尺度”。它计算的“可以是价值的价格,也可以是生产价格,也可以是安定价格(垄断价格)”。宇野将其想像成均衡价格的尺度,实际上它所表示的并不是真正的价值的量,“因为被生产出来的商品,其价值本身并不能被表示出来,所以字面意义上的价值尺度是绝对不存在的”⑧。

此外,对宇野以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的引入等阐述的价值尺度,西野勉认为这是对“经验现象的无批判的接受”。同时他还指出,宇野所说中存在着价值尺度职能与流通手段职能界限不清晰的问题⑨。

宇野学说的发展。不仅仅是正统学派对宇野学说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宇野学派内部对价值尺度的理解也存在着分歧。虽然宇野学派公认《资本论》中以价值实体—劳动为前提的价值尺度论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这主要是由于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论证不够充分而导致的,宇野理论更富有合理性,但同时他们也从各自的角度指出了宇野所说中存在的问题,使宇野的价值尺度论变得更加完善。

渡边昭是宇野学派内部对宇野提出质疑的第一人。渡边赞成宇野所说的只有货币对商品的实际购买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论断。但渡边对宇野所说的尺度需要经过反复购买并最终由生产过程来确定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宇野的《经济学原理论》是在对《资本论》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完成的经济学著作,由流通论、生产论、分配论三章构成。在流通论中,宇野以价值形式论为依托,在不提及价值实体,即劳动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元素商品、货币、资本做了形态上的分析。货币的职能当然是流通论的内容之一。而主张如果以价值实体,即生产劳动为前提反而使形态规定变得不明了的宇野却说价格向价值的回归最终还得由生产过程来决定,这岂不是与自己提出的经济学方法论自相矛盾吗?

与渡边完全相反的是,高须贺义博却批驳了宇野因为受到所谓的形态论的制约没能充分阐述生产过程和价值尺度的关联,反而使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变得不明确。在高须贺看来,如果没有在生产过程中来自资本的自我矫正功能和各资本之间的相互竞争,就不存在价格向价值的回归。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的发挥,正是在市场供求变化过程中价格不断地向价值收敛时才实现的。因此,高须贺认为,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必须在生产价格体系内加以解明”⑩。

时永淑则认为,如果在流通论中无法解释不断重复购买才能使价格回归于价值,那么就说明宇野学说本身也存在缺陷。他主张在形态规定的范围内解释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樱井毅归纳总结了宇野学派内部对宇野价值尺度论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不以价值实体—劳动量为前提,价值能被测量吗?第二,如果价值尺度最终需要依赖生产过程才能确定,那岂不是与宇野经济学的方法论相悖吗?第三,如果在价值尺度论中阐述量的规定性的话,那价值尺度论会不会变成生产价格形成论?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宇野学派内部至今尚无定论。

综上所述,宇野弘藏与久留间鲛造争论的焦点是把商品置于何种条件之下。如果以均衡生产为前提,各个商品之间在质上是相同的,都具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量上是可以互相比较的,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因此它们是对等的关系。此时的“尺度”就是用比较来测量。如果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的价值量和普通商品的价值量是一定的,那么完全可以用货币的量来表示商品价值的大小,甚至完全可以通过劳动时间对彼此的价值进行“约分”。因此,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仅限于“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即价值表示也就足够了。这是《资本论》以及站在拥护《资本论》的立场上的正统学派的共通认识。

与此相比,宇野的观点显得有点另类。因为宇野经济学并不是以均衡生产为前提,恰恰相反,宇野是以解明这种均衡是如何形成的为目标。在宇野看来,处在商品形态上的生产物之间并不是对等的关系。正是因为不对等,商品与商品的直接交换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也正因为无法直接交换,才必然会出现具有媒介作用的货币。商品首先需要通过货币将其价值表示为价格,商品所有者出示的价格是否合理可行,只有通过货币所有者的主动出击,即购买行为本身才能客观地衡量,均衡价格正是货币不断地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作者为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二战后《资本论》在日本的研究状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2DKS024)

【注释】

①[德]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2页。

②[日]宇野弘藏:《经济原论》,岩波全书,1964年,第31页。

③[日]久留间鲛造:“马克思的价值尺度论”,《货币论》收录,1963年,第173~202页。

④[日]宇野弘藏:“马克思的价值尺度论—对久留间批判的回应”,《宇野弘藏著作集》第4卷收录,1964年,第346页。

⑤[日]三宅义夫:“货币的职能”,《资本论讲座》,青木书店,1963年,第234~246页。

⑥[日]小林威雄:“论价值尺度”,《立教经济学研究》第25卷第3号,1971年,第70~84页。

⑦[日]下平尾勳:“论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对宇野理论的批判研究”,《货币与信用》收录,1967年,第116~120页。

⑧[日]大岛雄一:“论货币的职能”,《名古屋大学经济科学》第9卷第3号,1962年,第135~147页。

⑨[日]西野勉:“关于价值尺度职能的论争”,《资本论体系》第2卷,有斐阁,1984年,第400页。

⑩[日]高须贺义博:《现代通货膨胀论》,新评论,1981年,第22页。

[日]时永淑:“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及资本的商人资本形式”,铃木鸿一郎编《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上)收录,1968年,第67~83页。

[日]樱井毅:“论价值尺度”,《学习资本论》第一卷,有斐阁,1977年,第242~243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资本论   日本   尺度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