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产业集群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以内蒙古为例

【摘要】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整合区域内的经济与社会资源,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当前内蒙古产业集群驱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瓶颈,如集群发展特色欠缺、政府与市场互动有限、集群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对此,文章提出界定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打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培育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等对策。

【关键词】内蒙古 县域经济 产业集群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内蒙古自治区按地理空间可以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所辖县共102个,1995年之后内蒙古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拉开。中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工业结构,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GDP增长较快;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毗邻呼包鄂金三角的区位优势,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推动了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较慢。

县域经济发展得益于产业集群的推动

产业集群是由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其相关服务性组织在空间上聚集而形成的,竞争优势明显,能够产生持久竞争能力,其成员企业呈专业化体系分布。包括:上游的投入供应商,如机械设备、原材料、零部件以及生产服务组织等;下游的销售商;左、右链延伸到相关产品,配套产品的厂家,技术、技能培训机构和行业中介等相关企业。此外,还包括为产业集群提供各类有偿无偿服务的组织与机构,如金融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各级地方政府与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等。通过空间上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产生柔性的生产综合体,因此,产业集群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水平。①

产业集群能有效地提高县域经济的规模化。产业集群能够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链条,发挥外部规模效应。通常,县域通过壮大县域范围内主要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主导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裂变、衍生出新的企业,新企业吸引竞争者纷至沓来,形成新的行业。行业增加,竞争日益激烈,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出现,二者进一步促成县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各产业集群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地域资源,共同使用区域信息,逐渐形成县域领域内的市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专业化,并形成产业集聚区,使县域产生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县域创新力。随着市场活动的增加以及与集群以外其他市场的沟通交流,县域内经营者与劳动者的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些可以有效地提高县域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集群内企业通过彼此间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成长,优胜劣汰。方威等认为(2010),其也能在县域内形成较好的创新环境与氛围,大大提升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吸纳县域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都起到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是完成县域城镇化目标的有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迈向城镇化,城镇化的实现依赖于工业发展,因此实现城镇化需要工业化,工业化离不开市场,市场必须得有信息。总之,以信息推动市场进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借力工业化实现城镇化进程。

产业集群驱动县域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

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在自主开放、有序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建立内生的经济增长机制。这样的机制依托县域特色资源,或借助于具有比较优势资源塑造公平有序的产业生长平台,提供适当的公共服务,发展特色产业,使得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内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县域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个经济资源匮乏、社会资本稀缺的地区,依靠企业单兵作战、各自为政来实现区域发展是不可能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发展产业集群,企业协作共赢是落后地区实现工业化、繁荣县域经济的有效路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长期的过程,市场是其主要推动力量。在许多县域中,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使得在经济活动中成本增加、县域市场也被条块分割成为小规模市场。它们抑制了专业化分工的发展,阻碍了经济正外部效应在县域领域内的充分发挥。

产业集群驱动县域经济发展遭遇的瓶颈

集群发展特色欠缺。目前,内蒙古102个县在自然环境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情况各有不同,但是,73%的县域经济存在“遍地开花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未能培育出本县域的特色产业,没走上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道路。

政府与市场互动有限。市场经济中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的阶段,市场存在着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市场配置资源也存在着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伸出有形之手来帮助解决市场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既要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看到政府的调控功能不可或缺。

集群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内蒙古产业集群驱动型县域经济体中,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能力不足,其创新能力不足是问题的关键。一方面,现有产业集群依托的产品与服务科技含量低。内蒙古多个县域产业集群均以加工贸易为主,产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可持续竞争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缺乏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在内蒙古县域领域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建设属“奢侈品”,稀缺资源,尚未能进入多数县域经济环境打造的主产品。

城镇化水平低。近几年,内蒙古的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6%,但县域城镇化率却只有31.8%,仍然比较低。县域城镇化率低意味着县域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低,城镇综合服务能力低,县域综合承载能力有限,缺乏产业集群赖以发展的公共支撑体系,将限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集群内龙头企业影响较小。内蒙古县域产业集群的主体多是中小规模的企业。通常集群内中小规模企业云集,各自为政,常在集群内进行恶性竞争,如开展价格战,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无序状态。赵云平提出“很多成功的国外产业集群,往往是在一个核心龙头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先天的核心竞争力。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缺少龙头企业会使整个产业集群失去发展方向、发展动力与凝聚力,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制约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崛起”。②

要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这种困境,必须改变市场某些初始条件,如通过政府介入、完备基础设施、制订优惠政策等手段促使市场经济环境条件的成熟,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与此同时,在各种市场因素的积极推动下,分散的、小规模市场逐步走向市场融合,使企业和生产要素可以在更大范围的市场区域内自由流动,理性选择,最终形成聚集。③企业的聚集和市场的扩张首先表现为产业链条上各个加工环节,与专业化分工体系不断深化,产业链条继续被分解、拉长,产品越做种类越多,工艺流程越精细。根据斯密定理,专业化分工的加深反过来又会促进市场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市场的扩张和企业的聚集能够逐步提高县域经济的正外部性,而县域经济的正外部性的显著提高,又会使得县域市场吸引更多的企业,从而进一步聚集企业和开拓市场。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蒙古   县域   实证   集群   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