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
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宣传途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陈旧的宣传模式与方法已经被时代所抛弃,无法满足新时期人民大众的需求。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创新方法对大众化进行宣传。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方法进行创新路程艰辛,只有运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方法,才能取得一定的实效性,才能发挥宣传的作用,推进马哲在中国的大众化进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创新宣传,首先需要对我国多年积淀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将宣传形式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纵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然而,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可以提供现成的答案。因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大众化的必然之选。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宣传形式进行创新,注意理解大众实践的发展与需求,以及实践发展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最后,还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地位,尊重人民群众选择的权利。因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宣传过程之中,需要社会各方对于人民大众的实践主体性地位采取支持和尊重的态度,对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进行鼓励和支持,严谨概括大众实践经验,从而不断充实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大众平台。当前,伴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发展且相互融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想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创新方法,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大众平台。首先,鉴于传统媒体所积淀的权威性和其所固有的严谨性,我们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其次,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充分利用现代化新媒体平台,对经过实践补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不断地更新⑤。除了上述两种途径之外,还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宣传人才队伍。科学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队伍,使其转变思想,将理论研究工作的单向性延伸至多向性。大众化进程之中,需要更多高素质的研究人才,研究学者自身需要对哲学理论进行深刻和精确的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需要一批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工作的研究学者,通过部分精英的引导力量,从而使得大众化得以顺利实现。
创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只有切实秉承下述三项原则,才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首先,哲学与大众结合原则。也就是说哲学的发展要以大众为根本,使得哲学研究回归于大众,且使得哲学成为大众的思想利器。艾思奇认为理论研究不能脱离群众,如果脱离群众,便会失去立足之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求主动深入群众,只有深入群众之中,才能得到有效普及,才能帮助人民群众理解矛盾与问题,才能发挥好其指导作用。其次,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理论是用于指导实践且在实践过程之中得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非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实践是理论的产生本源。中国的现实社会发展要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和实践相结合。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必须得到创新。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坚持发展与创新并进,实践与理论结合,以实践为创新的源泉,从实践中感悟理论的价值,从而对理论进行深化。如果理论保持不变,那就会失去普遍指导意义,则会经不住考验,会被时代所淘汰。最后,思想与时代结合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不断发展所产生的哲学理论,其会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会随着实践的需求与矛盾变化而变化。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多次强调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需要坚持思想和时代相结合的原则。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关键联系。重建大众化的关键联系是指在哲学和生活二者之间构建起紧密的联系,以在大众群体之间深化马哲理论的指导意义,发挥马哲在中国社会实践指导方面应有的价值导向作用,有效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群众用以指导实践的中国理论体系。哲学从本质上而言,属于世界观,其不仅可以反映出人们客观生存的世界的模样,还可以反映出人们与其所生活的世界的关系,从而引导人民大众可以关注于现实生活⑥。哲学需要依托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作为理论生根发芽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发挥好启迪智慧的作用,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人们对于哲学所做出的思考源自于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利益不断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只有重建哲学和生活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为大众现实生活需求提供充足的内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应用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哲学生存与发展的土壤环境,只有重视对生活的关注与解读,重构哲学与生活的联系,才有可能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结语
艾思奇的著作《大众哲学》实属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大众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开辟了前进道路,并辅以重要理论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内成功的研究案例,值得相关研究学者学习。学习该书中的“大众化”,可以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与支持,为人民群众实践所服务。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还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推进,需要在过程之中关注问题和矛盾,总结经验与寻找方法,从而正确引导大众化。需要在进程之中尊重人、理解人,从而发挥理论作用于实践主体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注释】
①李维武:“从唯物辩证法论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艾思奇《大众哲学》的解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20~30页。
②王红梅:“由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困境及解决路径”,《学术探索》,2011年第6期,第45~49页。
③李长春:“聚焦时代精神,彰显‘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考”,《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3期,第118~122页。
④陈祥勤:“‘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体系化的历程、问题和意义”,《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108~117页。
⑤刘勇:“人民主体、人民生活、人民语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维向度”,《学习论坛》,2013年第10期,第9~13页。
⑥晁小荣,冯飞龙:“《大众哲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9页,第46~50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