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的大众化,其根本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深刻理解并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之中。《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试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大众化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可以汲取《大众哲学》中的精华,畅通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大众哲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在文化建设领域,均取得骄人成绩,这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成功性。实践表明,要想继续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只有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服务人民群众。
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进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大众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出的研究探索,笔者尝试研究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大众化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含义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含义。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结果颇丰,但对于其尚未做出统一的概念界定,皆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笔者总结研究前人文献,总结如下:首先,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了具体的定义。艾思奇强调哲学理论要想发挥好成功指导实践的作用,必须使其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哲学理论需要把握住大众群体力量,使得哲学理论依附于人民大众,成为巨大的物质理论;其次,我们可以从质和量的规定性方面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具有广义和狭义的特征;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①。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通过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群体之中得到广泛传播,使之成为指导大众实践的利器。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必然性。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大众化也是对于中国具体实践所做出的具体理论创新与强化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我国当前在广大人民群体之中不断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指导地位,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深化执政效果,作用重大。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质和使命作用下形成的;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践理论指导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客观需求;最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当代我国大众的现实需求。理论只有为人所用,才能用以指导具体的实践。
《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影响,艾思奇在撰写《大众哲学》的过程之中注意“解放”形式与内容,并且注意语言的严谨。《大众哲学》区别于其它晦涩难懂的哲学读物,语言和内容较为通俗化,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具体阐述的同时,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道路得以渐渐清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作用②。《大众哲学》满足了我国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之中对于指导理论所提出的迫切要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有效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影响是其它理论著作无法企及的。
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特质。从阶级属性角度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我们可以发现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实现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为人民服务,区别于精英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阐述上并未保持模糊的态度,其选择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始终为人民的幸福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之中重大的文献贡献之一,其明显的特征在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大众哲学》将人的实践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将理论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中国开启旅途。从本源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己的价值立场有所坚持,目的在于成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艾思奇认为要想真正达到哲学研究的价值,不是就一个哲学命题做深度的阐释,而是将哲学问题简易地引至对革命实践的处理之中。《大众哲学》则做到了这一点,其满足了历史进程之中革命实践的需求,精准地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命题,紧密联系我国发展实际,为中国的革命发展实践提供以理论支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道路。《大众哲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力求创新,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普通人民群众之中,引导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道路。从理论内容角度而言,《大众哲学》将马哲理论从“阳春白雪”的状态牵引至“下里巴人”,使马哲理论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撑,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从以往的专家式样理论转变为大众精神思想武器,为马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指出我们需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一方面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加以尊重,另一方面需要让人民群众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哲思想的精髓,且将其成功应用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工作之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通过有效的形式转化为人民群众用以实践的巨大力量,这才是马哲理论在中国大众化的根本目的所在③。从研究方法层面而言,《大众哲学》将哲学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斗争实践相结合,且运用于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之中。《大众哲学》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阐释,而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研究。从表达形式角度来说,《大众哲学》虽然语言和形式上较为通俗,但通俗并不代表平庸。《大众哲学》所做出的“大众化”尝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开辟了道路。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大众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神秘难懂的状态中引到通俗易懂的道路上,不仅起到了启迪大众思想的作用,而且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作用。《大众哲学》语言通俗,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进行探索,深刻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引导大众对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重视,不断引导人民群众思想更新与进步。抽象化和学术化并不是马哲理论的特征,马哲同样可以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真谛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内化于人民群众的内心之中,使得人民群众可以用以指导社会生产实践,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目的。艾思奇始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而不断努力,艾思奇认为马哲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是先进的思想理论,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自我的认知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马哲理论的影响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应当把人民的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实践,也不能使得其低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实际。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之所以成功,在于艾思奇一直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置于理论研究的中心位置。艾思奇始终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道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道路上可以认清革命形势和革命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