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平台构建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重要体现,对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建设有重要价值。如何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四位一体”平台的构建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紧密围绕该平台,最大程度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效能,对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突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创新 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重点强调在新时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注重从教育者、受教育对象的变化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性质与特点,实现理念、方法、内容和机制等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需要提升受教育对象的政治素养,其中包含人格、道德和知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人在教育上的全面发展,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水平。当前,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迈入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教育对象等多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理性审视和科学定位,成为当前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构建理念、方法、内容与机制于一体的“四位一体”创新平台,对提升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教育平台建设的归因性

加快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进程。新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众化,离不开创新。在全面继承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验基础上,顺应新时期变化,不断进行创新。同时,当前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存环境、交流方式与生活方式等出现了新气象,再加上科技在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教育提供了基础,科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加快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进程。

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建设每一个阶段,都特别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全面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基础上,应探索适宜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创新发展的新理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因此,通过构建新的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真正做到理论教育的与时俱进,更好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四位一体”平台的构建

理念创新:确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职能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平台要确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职能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需要全面适应新时期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要求,敢于破除落后的观念,采用更为广阔的视野与灵活应变的能力,来更新教育理念,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理念的指引下,实现队伍建设、工作方式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在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后,才能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作出贡献。具体来讲,确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育职能观,需要从以下方面出发:

一是借鉴其他学科知识,使其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具体实践上来看,对其他学科应是开放的,应广泛吸收借鉴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与工具,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感化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

二是积极转变工作技能与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摈弃与时代不相符的旧理念,树立公平、效益和系统等新思维方式。同时,在工作技能上也要全面利用好现代多媒体技术,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多种有益资源,对受教育对象的理念产生影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效果,因此,理念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的先导。

方法创新:实现教育的“双向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要实现教育的“双向性”,确定教育者与受教育对象的互动交流,而“实效性”则注重回归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理解与实践水平。具体来讲,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双向性”与“实效性”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一方面,实现教育的“双向性”。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就是要彰显受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假如对客体地位不进行充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成是单一的、线性的被动性知识讲授,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离,与受教育对象的实际脱节,这样就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忽视甚至抑制受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逐渐消磨其在学习中的参与、探索意识,这样就会导致受教育对象出现逆反、排斥心理,教育的主体、客体两方自然就不会达成共鸣,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不会成为受教育对象的自觉性行为,教育的实效性会大打折扣,育人效果会明显降低。这充分说明教育主体教育模式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实诉求,为此,很有必要实现教育的“双向性”。

一是将主客体放在同等位置。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将教育的双方(教育者、受教育对象)放在同等位置,特别是要实现教育者、受教育对象间的平等交流,这样受教育对象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拉近教育者、受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让受教育对象从内心深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是加强受教育对象的参与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并不是单向教育,教育双方是良性互动关系,利用借鉴接受的理论,关注受教育对象的“期待视野”,达到受教育对象的“视野融合”,同时,还需要关注不同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再者,在教育内容上,应注重“留白”,给予受教育对象一定的思考、理解与想象的空间,实现接受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三是注重采用“研讨式”学习方式。在讲授完理论要点之后,需要积极让客体去阐发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再对这些有疑惑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及时解惑,提升对理论的认识功效。特别是要注重采用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激发受教育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