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环保部门VS环境媒体:怎样在线上线下良性互动?(2)

“中外对话”副总编辑刘鉴强:

今天的大会让我很振奋。第一,我看到新气象,环保部门要做点事情;第二,有一种合作的意愿。合作性质是什么?就是所谓线上线下。当然这不是指互联网,是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合作。譬如绿色经济,这其实是把绿色金融政策也融进去,那时候就起到很好的作用。

另外,环保是一个公众问题。环保里面最可靠的主力军是谁?是公众。公众有很多渠道,包括网络大V,包括每个用自己的微博、微信来揭露环境问题的公众。所以,并不是说引导媒体,只是将两者结合。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纪检组长游炜:

要做好良性互动,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愿望。我们和媒体不应该是对立的,我想至少应该是同盟军,共同来推动这项工作。

第二,要有良好的能力。说到底,要做好媒体工作,特别是新闻媒介的工作,需要专业的团队、良好的素养,还有一定的经济技术方面的支撑。

第三,要有良好的机制。良好的机制,实际上也是一个互动的机制。互动的机制无非有两种:一是我们主动去联系;二是媒体,我想媒体也希望和环保部门共同来解决问题。

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黄承梁:

环保部门怎样同媒体进行良性互动?中国的股票市场或许能够较为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以下是我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环保部门是一支股票。这支股票的绩优程度取决于老百姓是否享受到切实的环境权。老百姓能否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喝上干净的水,是反映我们工作成效的一块试金石。股票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票市场要反映国民经济的状况;环保工作的实际成效要能够反映老百姓感同身受的变化,这样我们才能够向着绩优股方向前进。

第二,新闻媒体是券商。券商要客观、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对于一支绩优股,要向股民推荐;对于瑕疵股,要审慎。市场上“妖魔化”的股票不少,既没有业绩支撑,也不具有成长性,却被一路拉高。股民们依靠投机心理、胆战心惊地往来股市。这不好。同样,为什么有些媒体对环保工作的报道不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群众不买账,因为它没有反映实际。因而,新闻媒体要事实求是地把真正的典型推广到全社会,这样那些真抓实干的环保部门就会成为一支绩优股、蓝筹股,进而环保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第三,老百姓是股东。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就是老百姓,就是让群众满意。无论是环保部门还是媒体,必须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尺。若股票反映真实,作为股东的老百姓就会以极大的热情自觉维护这个市场。现在谁都能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部门要动员全社会参与其中,凝聚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合力。新闻媒体也是如此。

第四,“四个全面”是大盘。股票好、股民(东)好、券商好、股市好,大盘很重要。环保部门同媒体良性互动,目的不是哥俩相互说好。目标和着眼点在于以“四个全面”建设引领和推动环境保护和新闻舆论,又要以此深化和推动“四个全面”建设。这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大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核心。我相信这个大盘稳固了,生活在美丽中国大地上的人民群众都将从中受益。

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主任凌越:

怎样在线上线下良性互动?这是两个逻辑层面,一是怎么进行互动,二是怎么进行良性互动。

首先,进行互动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平台,二是要有内容。内容和平台,相当于灵与肉的关系。从2013年开始,我们开设了“北京环保宣传”微信公众号,形成一网两微的平台。每年这3个平台大概发布8000多条信息,平均每天20多条。但也有一些问题,从微信单条来看,截至目前,阅读数没有超过1万人(次)的。所以,怎么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还要继续探索。

第二是怎么进行良性互动。我认为有3个条件:一是要和网民的利益相关;二是要和他的兴趣相关;三是要做有朋友的环境保护,也就是建立环保统一战线。

在利益相关方面,我觉得应更多地站在公众的角度考虑,比如信息公开、PM2.5的数据发布等。如果通过“干”能够解决、正在解决或者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就要通过“说”去争取时间、优化环境、凝聚力量、推动进度,使公众理解,参与环保就是维护其自身利益,并增强全社会的信心。我想,如果能利用新媒体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这就是我们的价值,也是我们探讨新媒体工作的一个目标。

在兴趣相关方面,我觉得可以更多地尝试用游戏、知识竞答等方式。我们也开发了一款小游戏“大战PM2.5”,现在通过“北京环保宣传”微信公众号可以参与,把各种污染物和污染行为编入小游戏,通过参与游戏让网民了解很多知识。

关于环保统一战线,我们要不断地把工作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包括大V、NGO等。比如我们和NGO的互动,有几个措施:一是在重大政策出台之前,会邀请NGO来参与讨论。二是北京市政府部门布置的一些工作,如大气污染防治动员大会,我们就给NGO单独发通知。三是免费提供一些活动场地、作为活动支持单位、通过媒体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推广等。

中国水网/固废网总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涛:

我一直在思考,环保行业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吗?我们早期定位为产业媒体,现在定位为产业平台。我们知道,传统思维下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一个企业的好坏、一个政策的好坏,由短板决定,而互联网时代下是看长板的,因此,我想谈几个和大家不太相同的观点。

第一,关于环保定位问题。我想说的是,环保的根本定位和环境宣教是皮和毛的关系,如果环保自己的定位不清楚,环境宣教只是为地方政府保驾护航,那么环保跟媒体的关系就没法处。如果环保系统的定位是在与中央一致,真正为建设生态文明、为群众负责,而不是为地方粗放发展护短,环境涉及的内容又非常接地气,大V们远远不是环保媒体的对手。

第二,在我们的宣教方针落地方面,有百万的产业从业人员,他们既注意环保,也支持环保部门的战略决定,我希望有更多产业主体的出现,就是环境产业主体。他们也有力量,完全能成为呼应环境政策的最得力助手。

第三,我想提一个建议,宣教中心这个词太高大上了。现在互联网时代是平等思维,我们现在做的是社会沟通,不妨改成社会沟通中心,或者公众参与中心,更接地气。

第四,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可能很难一下看到事实,就是供给太多,信息太多,不可能像以前只要做得好就可以。你做就必须要说,只做不说肯定不行,只说不做当然也不行。实际上,做和说都很重要。

第五,环境自媒体需要很专业的团队。环保自媒体这个事情,环保厅局都要成立一个部门,拉上千万元的投入,几十、几百人来做,成本高,也不专业。有的单位已经做得很好,为什么不能也采购服务?可以向体制内采购,也可以向体制外采购,可以较好解决我们的信息沟通、经验交流等问题。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