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苏桂锋: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运营了一个叫“@国资小新”的微博和微信。这些年来,我们的感受和体会是,首先,必须从观念上高度重视当前新媒体的运营,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包括各方面的政策倾斜。关键是要有一批懂得新媒体运营的专业性人才。
其次,要主动策划,设置话题。我们在线下活动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的策划活动,比如我们做的“一度电的旅程”,从电的生产、变电到运输,然后回到各用户家里。我们必须结合社会热点,从小的地方切入,并与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结合起来。
第三,要真诚沟通,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比如专家、网络名人、各媒体记者、人大代表等。例如,我们开展了“走进新国企行动”,线上互动交流,真诚沟通,线下精心策划,用事实说话,这样才能实现良性互动。
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
当今,互联网从业人员的平均素质和部分平面媒体相比还不太高,但是互联网从业者年轻,学习能力强,相信很快就会超越传统媒体。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网友成了公民记者,每个人都成了第一现场的发布者,传统媒体反而成了“影子的影子”。
新媒体和网友的的关系是这样:无论微博还是微信,都是一个平台,目的是让广大受众、网友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表演。但是,表演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散布谣言,不能发布违法信息。
新浪微博上有大量的环保微博账号,有官方的,也有NGO的,还有大量的环保人士,他们常常会就一些环境问题展开激烈的PK,同时还开展大量的环保公益活动。目前,有关环保的微博条数至少有5亿条,只不过这些讨论被一些八卦和另类热点覆盖了而已。关注环保一直都是微博的新常态。
新华社国内部新媒体工作室主任、新华视点负责人贾奋勇:
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时的互联网时代,就是永远在线的时代,没有线上线下之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温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同时,对环保部门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关系要从共同成长的角度进行更积极的认识和把握。
第一,我们现在对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概念应该感受更加深刻。在永远互联的“地球村”里,实际上已经没有“不在线”事件了。任何一件小事,如果处理不当,都可以迅速放大,成为被围观的大事件、大现象。另外,从互联互通的大环境对本地的影响角度看,我们会发现一些大概念、大潮流、新看法,很快就会影响到本地人对具体环境问题的小感受、小情感,甚至直接导致一些事件的发生。从这个角度讲,环保部门一定要关注这些大的变化,因为这些大变化随时有可能“砸”到本地,引发公众环保诉求。
第二,我们要重新思考麦克卢汉提出的“重新部落化”概念。在过去的工业化时代,传播是统一的、线性的、单向的,而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真正的互动互联、互相交流推动着一种重新部落化趋势,就是指那种小的利益、亚文化观念,甚至一些兴趣取向,都可以很快聚合起来,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关乎切身利益的生态环境,不同的观念、认识、诉求、利益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迅速聚集人员、深化认识、强化认同。环保部门对这样的多元化传播和认识聚集要客观面对,要有容忍度,更要学会与这样的新趋向共存。
第三,环保部门要与传统媒体、新媒体共同成长。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环保部门、传统媒体、各类新媒体都在适应、学习、生长。面对全新的传播态势,大家表现得笨拙一些,甚至出现沟通不畅,都很正常。我们都要重新认识这样的全新传播环境,重新进行建设性、积极性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