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重在探寻经济成长的动力
产业结构调整的落脚点在于升级。只有原有的产业升级换代了,城市经济成长才有了持续的动力。而产业转型升级要资金、要技术、要人才、要环保、要减排、要民生,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既舍得打碎过去的“坛坛罐罐”,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又要保住一方的稳定增长和稳定就业。
一方面是盘活存量,集中优势资源,让钢铁业“老树”能够“开出新花”。武安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钢铁产业并不是“夕阳产业”;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彻底解决附加价值不高、区域内低质化、低端化、趋同化问题。于是,地方政府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找来国内研发机构参与传统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同时,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向装备制造业提升,近年已经形成了新兴钢铁制造企业族群,并将产业升级方向锁定了交通设备、冶金矿山设备、建筑工程设备和新能源环保设备四大领域,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当地近半钢铁产能的就地加工升值。
另一方面是激活增量。当地政府开拓思路,学习江浙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积极寻找经济发展增量,探寻经济成长的新动力。在历史上,武安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县域为单位的著名商帮,武安人有着创新创业的历史积淀。武安市发扬“商帮”精神,大举招商引资,引进经济人才。目前,像奥钛新能源电池及公交车、废旧轮胎再生循环处理等高科技含量项目在这里已经落地生根,其发展后劲拓宽了武安未来的经济成长空间。
此外,地方政府通过建立良好的商业运营环境,充分发挥民营资本在当地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无论是对传统钢铁产业的强筋健骨,还是对新兴产业的脱胎换骨,乃至于充分利用地缘和山水文化资源打造出的现代商贸、通关报税物流园和几大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观光区,都无处不在体现着民营资本的力量和民营经济的活力。
政府搭台,市场唱戏,这才是产业升级的动力所在,也必将成就武安的新未来。
改革创新赢在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
面对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整个钢铁工业面临的过剩产能减量的压力,客观地说,近年来,武安的经济增长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的,地方财力等一系列经济指标都变得不好看了。但是,这对武安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新常态。因此,地方政府没有气馁和消极观望,而是拿出了“爬坡过坎,共克时艰”的“二次创业”的勇气。武安主要领导多次在大会上强调,虽然有市场的“挤”、资金的“缺”、政策的“压”和环境的“逼”,但广大干部群众只要能够定住心神、稳住阵脚、敢打硬仗、能扛难事,靠实干抓落实,靠苦干来说话,政府就能树立公信力,经济就能闯难关。
精神振则百业兴。正是武安全市上下拿出了不甘落后、再振雄风的拼劲,广大干部实实在在干事创业、锐意进取,一个活力武安、美丽武安、幸福武安的钢铁新城已见曙光:2014年武安有5家企业入围“中国500强”,7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一批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武安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经过大力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后的武安,天更蓝,水更绿,千年的文化古城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责编/ 陈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