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林毅夫:中国发展潜力克服哪三大误区?(3)

在这儿需要强调的是,我讲的是潜力,潜力只代表可能。潜力是从长期供给面来看的。谈及经济增长,不仅要分析长期的供给面,还要分析短期的需求面。通常所用的是“三驾马车”理论,即出口、投资和消费。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国家的出口受到很大影响。要维持经济增长的话,必须更多靠内需。内需有两块,一块是投资,一块是消费。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有利的条件还是非常多的。

比如说产业,我们现在的产业跟人均GDP 是相当的。我们现在人均GDP是7000多美元,比美国低多了,所以我们是在中低端,甚至在低端。即使现在有很多产业是产能过剩,但是我们还可以产业升级。这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产业都在前沿,下一个新的产业还没找到。而对我们来说,新的产业并不难找。

克服思想认识三大误区

潜力在那里,但要使其成为现实,必须把内外部有利条件都用上。打个比方,即使粮仓里面堆满了粮食,如果你不吃饭的话,也会饿死。但目前在国内,我觉得还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高速度牺牲增长质量

有人说,现在雾霾这么严重,环境问题这么严重,就是因为过去这些年增长太快。的确,环境问题与发展是相关的。但是跟高速增长本身,并不直接相关。以中印两国比较为例,在1978年我们的人均收入是155美元,印度是209美元。经过36年的发展,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超过7500美元,而印度只有1600美元,它连我们的四分之一都没达到。但数据显示,印度雾霾跟环境污染问题比我们还严重。从这个比较来看,确实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加重了环境问题,但不能说是跟我们发展快速有关。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中等收入阶段。低收入阶段是以农业为主,高收入阶段是以服务业为主,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它的产业结构是以制造业为主。任何一个国家,当它的经济是在以制造业为主的时候,环境问题都比较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制造业阶段,它的生产特性是能源使用密度高,而且排放的密度高。二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有一个先天的劣势,即两国能源结构都以煤炭为主,煤炭的排放比石油、天然气都多,所以环境压力更大。三是监管不力,所以问题就更严重了。

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来改善环境质量,可能用意是好的,但实际上达不到这个目标。要根本解决环境问题,我想最重要的是赶快进入到高收入阶段。服务业能源使用率低,排放减少,环境的压力就会小。而且当我们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以后,可以用来治理环境的手段多了,钱也多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就自然大了。而如果一味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会导致我们在制造业阶段的时间被拉长,反而陷入一个更被动的局面。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珊]
标签: 林毅夫   中国发展   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