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网络政治参与的宏观环境培养及发展策略分析(2)

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策略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我国网民人数比例的不断提高,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一方面,人民群众借助网络全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形成民意,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也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汇集民智作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对其进行创新,使之更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创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模式。当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模式比较单一,即“网民自由参与”模式,即网民在网上发帖,引起其他网民关注,进行讨论与意见表达。这种讨论的好处是范围不受限制,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邻里间的小事都能够拿到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网络成为人们意愿表达的自由空间。但这种方式也有弊端,首先就是缺乏监管,有的人别有用心,借助一些社会不良方面进行煽动,扩大不良影响,动摇社会和谐的根基④。因此,创新网络政治参与模式,不仅仅是进一步方便群众表达自身意见,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别用有心的少数人扰乱民心的重要途径。

创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模式,可以与媒体合作,建立“网媒一体化参与模式”。这个模式由网络媒体将每日热点推出,引导网民参与。这样一则可以将民意集中在与国计民生相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上来,避免被那些邻里纠纷所困扰;二是可以考虑以热点话题的形式将重要内容置顶,避免网民自由参与模式下过度自由化的不足,从而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效率⑤;三是设置更多的“选择题”,让民众对不同意见进行选择,而不是自由发挥,这样就可以以大数据的形式归纳整理人民群众的观点和意见,真正将社情民意以高效、便捷的方式被政府所采纳,深层次、立体化被政府所利用。

创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模式,政府可以适当介入,发挥引导作用。政府具有行政权力,见效快、影响面大,并具有不可违抗性。政府适当地主导网络政治参与,一是可以发动人民群众更深层次地参与到网络政治参与实践中来,实现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与自由化,让公民政治参与实践得到更好的发展;二是可以让网络政治参与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规避掉无效信息,减轻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将公共资源用在真正能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上,避免财政资源浪费;三是可以增强政府决策、日常行政信息的公开、透明化,让人民群众与政府近距离交流,提高监督效率,提高政府权威。

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立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让宪法和法律成为政府行政和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标准和指南,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要求。网络政治参与也一样,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使其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上来。

一要完善立法框架,现阶段我国针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立法工作尚属空白,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从原则到细则都要逐渐完善。对一些利用网络政治参与而散布谣言、危害社会稳定的责任人要进行惩罚,触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要加强法制宣传,要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知晓法律规定,将相关法律立法精神、规定内容深入人心,让人们自觉遵守,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要发动人民群众自我监督,网站可以沿用现在设置管理员的做法,对一些明显造谣生事、动摇社会和谐稳定的帖子和消息进行屏蔽,减少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发挥出其最大化的效益。

三要依法加强监管,对网络政治参与中出现的不良势头要第一时间发现、纠正、解决,对真正存在的问题,切实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的要解决,对危害社会、恶意中伤党和政府的行为要坚决打击,以此为网络政治参与营造一个良好而和谐的氛围,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提高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素养。公民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人公。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公民参与网络政治,是参加与政治生活,体现“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标志,是新时期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表现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的标志。因此,公民应当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素养,有序、理性参与⑥。

此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必须坚持依法、有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三大基本要求与原则。所谓依法,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行使自己的权利,不能以网络政治参与为平台做违法乱纪的勾当;有序,即遵守网络政治参与的规则,在发表自己意见时心平气和,理性表达,不带个人情绪和主观偏见,公正客观评价事情;坚定政治方向,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问题,这是网络政治参与必须要坚持的,否则网络政治参与只能流于形式,无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无法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终受到伤害的只能是人民群众自己。因此必须提高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素养。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注释】

①郭彦森:“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进程、议题和趋势”,《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②陈潭,罗晓俊:“中国网络政治研究:进程与争鸣”,《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4期。

③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与调适的推进路径和基本原则”,《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④杨蔚琪:“网络政治参与: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⑤陶建钟:“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条件分析及前景展望”,《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5期。

⑥傅慧芳:“公民网络参政需求的增长与制度回应的博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责编/张蕾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宏观   策略   政治   环境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