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影响社会公正问题的制度分析
社会的不公正问题是一直存在的,而我国社会不公正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运行不规范等因素造成的,这使我国的社会公正真陷于一种制度困境之中。
公共性困境。社会的运行制度具有公共性,它体现的是一种公共权威,个人无法凌驾于制度之上。但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公共制度却存在公共性的困境。
首先,制度的公共性体现为政府自利性与公共性的冲突。政府是社会中一切运行制度的提供者,政府对于社会的公共性是至关重要的。政府之所以能够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做出制度安排,成为制度的提供者,主要因为其自身具有公共性,所代表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但与此同时,政府自身又具有一定的自利性,因为政府同样是由现实社会的个体组成,政府公职人员也有着自身的利益追求,并有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趋向,这就使其与政府的公共性产生矛盾冲突,也由此引发了一些官员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进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公正。
其次,制度的公共性困境还体现为行政目标的矛盾问题。行政目标是政府行政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不同的行政部门有不同的行政职责,也便有不同的行政目标,这就很可能会产生互相矛盾的现象。例如,有的部门的行政目标是通过提高社会效率来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有的部门则注重以公平分配来促进社会公正,如此一来,这两个行政机构便可能为了实现各自的行政目标而抢夺资源,不利于社会的协调公正发展。
有限性困境。一种好的社会制度应该是具有理性的,即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这是人类在社会化生存中一种理性的体现。制度理性是保证国家行政行为更加有利于实现社会利益的一种制度机制,而且还能够将这种理念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制度理性的核心是个体与集体理性的统一、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因此,从形式上看,制度理性是超越个人的,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规则,从制度理性的内容看,制度的设计是超越人的情感、感性思维以及意志等感性特征的。正因为制度有这种理性,每一个个体才能够获得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来自由地发挥其力量和才能。但是,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制度理性也是有限的。这主要体现在制度主体具有有限性和制度本身的有限性两个方面。在制度主体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近代以来人们曾一度认为人类定然能够主宰自然,这是理性主义膨胀的结果。认为人能够与自然相抗衡的思想实质上是认为理性无所不能、无所不及,是对理性的一种极致信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已经为这种盲目的理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是主体理性有限的一个表现。制度本身的有限性是源自人自身的理性有限,人是制度的设计者与提供者,因而其自身的理性有限必然会使之所设计的制度也具有一定的有限性。
权威性困境。制度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制度支撑着社会一切事务的有序发展,对于人类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各种利益、价值观都存在矛盾冲突,制度对于各种利益的协调、矛盾的化解更是不可或缺。制度之所以能够在社会运行中发挥作用,主要是因为制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个人无权越过制度随意行事,这也是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体现。
但目前我国的制度权威面临着挑战,其面临的问题之一便是手段和目的脱节。制度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行,达到人们所希望的公正,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我国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将制度转变为一种刚性或仪式化行为,人们往往过度关注制度执行过程的严格性,却并没有真正以公平为制度的实行目的,原本作为手段的制度逐渐成为了一种目的。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公正的制度构建
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常重视伦理规则的意识,这固然是一种对于道德规范的追求,但另一方面这种思想意识也不利于我国公民制度意识的培养。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我国进入转型期后,制度对于稳定社会运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十分重要,因此,我国要想实现社会的公正,首先需要培养人们的制度意识、公正意识,待公民有了对社会公正理念的认同,再进行社会公正制度构建。
政治领域的公正制度措施。现代社会的政治公正主要体现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民主体系的公正化。首先,要继续完善我国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严格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其次,要健全我国的政治参与机制,一是要鼓励社会形成政治社团,鼓励群众积极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二是要培养群众的政治参与能力,提高群众政治参与质量;三是要搭建政治参与平台,保证政策建议上行下达的通畅。再次,要完善我国的民主决策机制,一是要建立一个透明、开放的信息咨询机制,这是群众能够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也是决策是否公正民主的基础;二是要完善监督机制,决策的公正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受决策者自身价值观念与利益的影响,因此需要民众监督其决策过程,防止决策的公正性受到影响。
经济领域的公正制度措施。经济的公正是其他社会公正的基础,而经济公正的基础又是所有制的公正,即社会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表明了我国生产资料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保证了我国人民群众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相对公平。经济公正的核心体现是经济利益分配的公正,因此要建设社会公正,需要完善我国的经济分配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提高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但目前我国也存在着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再次分配的调整来减少这种差距,促进利益分配上的公正。我国需要更加注重解决初次分配中的不公正问题,虽然再次分配能够减少分配上的不公正,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对初次分配的制度调整。此外,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从经济上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措施。
文化领域的公正制度措施。在文化领域,我国的公正问题突出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因此要想实现社会公正,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首先,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应该坚持公正原则和扶弱原则,政府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应该注意到我国存在的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状况偏差,从而制定灵活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防止一刀切。对于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要有一定的倾斜政策,缩小与其他地区的教育差距。为此我国应该建立一定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政府需要对市场条件下形成的资源集聚效应进行调节,保证教育资源配置的公正。其次,要制定教育资源的共享政策,打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隔阂,促进教育资源的有序流动,使教育发达地区带动教育不发达地区提升教育水平,从而缩小教育水平的差距,促进社会教育公正。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责编/于岩(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