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转型期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的制度构建

【摘要】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公正问题成为造成各种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社会转型期如何调整我国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公正问题 制度困境 构建

【中图分类号】C19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冲突较为明显,社会情况也更为复杂,原本较为平衡的、稳定的社会结构被打破。社会转型的背后实质上是对我国社会资源与利益分配的重新调整,这一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公平问题是造成各种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如何调整我国的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是我国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社会转型期我国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社会公正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公正理念与准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逐渐被社会成员认同和接受。

首先,是基本权利上的公正,我国从重视生存逐步转变为重视发展。在我国,通过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保证了公民在基本经济权利上的公正,这也是公民获得其他基本权利公正的物质基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在实现公民生存权、自由权等基本权利的公正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一是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完成,我国的粮食产量大增,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这是我国人权保障进程中的重大成就。二是随着我国医疗体系建设的完善以及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健康以及寿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据2010年统计,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比十年前提高了3.43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日趋完善。三是我国公民的自由权得到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导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改变了国家的工作重心,社会氛围更加开放和民主,人们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

其次,是机会上的公正,我国实现了由差等到平等的转变。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将机会对所有人平等开放的社会,机会平等被视作是一个国家社会最大的公正。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强调人人平等,但实际上这种平等是一种差等的机会均等,国家将人的身份通过户籍或人事档案制度严格划分为干部、工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这种管理制度之下,社会个体几乎不可能自主更换身份,而且这种身份的划分关系到社会个体能否获取入学、就业、参军以及入党等机会,这是一种机会的不均等。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只有不断地竞争和努力,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报,因此人们更加需要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

最后,是结果上的公正,我国由原来的平均分配变为按劳分配。建国之初,受苏联建设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影响,在分配制度上形成了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一不公正的制度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重新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由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个体的付出与获得具有了合理的对应关系,这是相对公正的分配方式。但与此同时,政府也意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占有不平等等因素会导致人们竞争机会的不平等,进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因此,还需要政府通过调整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方式来缩小这种差距,保证社会的相对公平。

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公正存在的问题

政治领域的公正问题。我国政治领域的公正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的不平衡与权力腐败两个方面。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参与政治生活而影响社会公共事务决策的一种行为。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我国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的自主意识增强,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但我国的这种政治参与是不平衡的,主要体现为: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政治参与度上差距较大,城市居民在教育水平、政治参与意识等方面明显高于农民,这使得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度高于农民;发达地区的公民政治参与度要高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人们接受教育的几率高,也更愿意关心国家政治,政治参与态度积极,而落后地区的人们更关心自己的生存需求而非政治,因而政治参与度较低。

腐败是一个历史性和世界性的问题,腐败问题不仅阻碍了社会的公正,还威胁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腐败问题十分突出,其产生的实质是权力主体私自以公权谋私权,使公共权力并未应用于公共事务,而成为个体谋取私利的工具,从而导致腐败产生。

经济领域的公正问题。社会成员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理化关系实质上是建立在成员间合理的经济关系和财产分配之上的,可以说经济公正才是其他一切社会公正问题的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型,在经济领域也存在着不公正的问题。

首先是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12年的央视经济调查显示,在人们最期待得到改善的民生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改善收入,紧接着是缩小贫富差距。由此可见,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公平的一个突出问题。

收入差距扩大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基尼系数是经济领域用于判断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一个指标,依据我国国情,基尼系数超过0.458就意味着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合理的范围,但我国2008年的基尼系数曾高达0.491,之后虽有所回落,但到2012年也仅降至0.474,依然超出合理范围。二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按照国际标准,在人均收入上,城镇居民一般是农村居民的1.7倍,但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在2011年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31倍,到2012年是3.1倍,差距依然很大,违背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共建共享的原则。三是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过大。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统计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行业与收入最低的行业之间的差距有11倍,不同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在增大。四是不同区域居民的收入差距大。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决定着区域间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差距。

文化教育领域的公正问题。文化教育领域的公正主要体现为文化公正与教育公正。我国文化公正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社会道德的失范,教育公正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在社会道德方面,我国原本的农业文明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促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道德规范,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加之各种价值观念纷纷涌入中国,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这些价值取向与我国原本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产生激烈的交锋,使我国的道德规范出现分化,并处在一个重新整合的过渡阶段,在分化未结束而整合也没有完成的状态下,我国出现了大量道德失范状况,这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状态。

在教育公正上,我国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首先,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不同。2006年的教育经费统计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为1846.7元,而城镇同类经费水平为2121.1元,教育资源的配置差距较大。其次,地区间的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不同。以北京市和河南省为例,北京市2010年的人均教育经费为3759.8元,河南省的人均教育经费仅为1257.3元,而北京在2010年的人口为19612368人,河南为94023567人。由此可见,我国地区间人口数量与教育经费投入之间的比例失衡较为严重。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转型期   制度   社会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