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 左 右
有一种观察认为,在当前中国社会中,无论是左的还是右的认识,对中国梦非但没有异议,反而都高度认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梦的提出,完全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角度,既超越了左的认识,又超越了右的认识,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很大的共识,破除了左右对峙的思维定势与观念魔障。
所谓左与右,最初源于英法议会政治传统的左右对峙制度,原指民选代表们在半圆形议会大厅议事时面对议长所选择的位置,长期以来被用于说明代表们政治倾向的对立,以及选民需要进行选择的不同政治方案,由此产生了革命“左派”与保守“右派”的说法,由此也可见左右对峙的基本理解和大体格局。
在中国,左与右也成为政治认知上两相反对的两种不同意见。长期以来,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既有反右扩大化的错误实践,也有“要反对右,更要防止左”的深刻认知。大体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界,左与右的含义有一个较显著的变化。此前,左指思想超越现实,冒进盲动;右指思想滞后于现实,落后保守。此后,左指思想落后于现实,开倒车走老路;右指思想超越现实,开快车走邪路。比如,对待改革开放,左的认识持保守的反对态度,思想比较僵化,错误指引改革走上一条不测之途;右的认识,持激进的赞同态度,误导改革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绝不能走右的邪路,也绝不能走左的老路,而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路。邪路是自绝前程的断头路,老路是重蹈覆辙的回头路,只有新路才是充满希望的康庄路,才是正途。在政治思维上,左与右反映了在思想与现实之间或者超越阶段或者落后于现实的矛盾情境。左右之间,以前或许有不可消解的立场和价值之分,但现在有时更多地是一种情绪和意见之争,甚至无所其谓、毫无意义。
当今社会,能够弥合“左右理论”而求得的“最大公约数”,乃至涵盖“主流非主流”而合成的“最小公倍数”,或非中国梦莫属。中国梦超越了左的和右的两种不同意见,实际上也可以超越彼此颃颉的诸多争论,甚至也可以超越某些所谓的意识形态争议。
理性政治的表现应当是多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多元互动中寻求平衡和互补,进而达致一种良性共生状态。中国社会要有序且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就必须超越左右之争的传统窠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样一个“至大无外”的民族大义,就是可以超越左右之争的明智之选,也是现实之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