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深化改革的重大措施陆续出台,为股市的巨量快步上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这些改革举措,着眼于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夯实和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既盘活了经济存量,也增添了新的动能。
--------------------------------------------------------------------------------------------------
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股市给世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上证综指从2200多点起步,然后不断价量齐扬,去年年底已稳占3000点,至今又更上一层楼,占上4000多点,其成交量与涨幅都居世界前列。
7年前,中国股市也曾辉煌地突破6000点大关,但此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股市的结构性问题凸显出来,导致股市一路下滑,熊市漫漫。这一轮股市的火爆行情,一扫多年来股市的萎靡不振,让股民的信心又膨胀起来,股市又成为万目瞩目的话题,更有大量新股民加入到投资股市的大军中。经历了长达7年的熊市后,大多数股票的价格被长期低估,存在着合理的上涨空间。就长期而言,过高或过低的股票价格必然要回归于其内存价值。因此,此轮股市的牛市行情,更多的是对过去股价低估的修复。
利用资本市场搞活实体经济
一直以来,中国股市涨也好,跌也好,似乎都与实体经济的表现不搭界,甚至呈现相反的走势。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刺激性经济政策,当时的确起到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相较于深受危机重创的美日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表现算得上可圈可点,但股市的走势却不能令人满意。譬如,2011年中国经济实现了9.2%的较高增速,大大超过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速,但上证综指下跌了21.7%,深证综指下跌了32.9%,与当时实体经济的表现形成强烈反差。而今,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减,经济增速已大不如昔,但股市却异常火爆,股指连攀新高。这好像意味着,股市的走势与实体经济的表现是两条平行线,互不影响。
短期的观察兴许会有这样的结论,但如果从一个更长期的视角去看,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彼此互动的关系。实体经济的表现决定了股市的基本面,同时,股市的健康运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0%,为6年来最低,经济下行压力依然比较大。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些传统力量正在消退,而一些新兴力量尽管在成长,但还没有衔接到位,在新旧力量交替之际,就需要股市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中国经济在强调改善供给的同时,仍需关注如何扩大需求的问题。一个繁荣壮大的股市,对扩大需求可助一臂之力,而且还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增加向好预期。
股票价格的上涨,可给投资者带来财富效应。股票尽管是虚拟资产,但都会被投资者视为其财富的一部分。其价格上涨,不论是否变现,都能给投资者带来增加财富之感,相应地也就增加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一般而言,收入决定消费,当股票价格上涨导致收入增加时,股票持有者自然会倾向于增加消费,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正如巴菲特所言,股市整体表现长期来说是与经济整体增长性相关的。因此,股市繁荣也就预示着经济发展具有向好的趋势。在消费的决定因素中,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很重要。经济发展将趋好,会让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保持乐观。在此情形下,以未来收入增加的预期为前提,人们也会增加消费。即,股票价格上涨,提升了收入预期,进而可增加消费。故而,无论是当期收入,还是预期收入,股市繁荣所带来的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扬,都会扩大居民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