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历史和秩序时,需要注意到各国有着非常不同的经历,这对我们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在一些问题上的感受不尽相同。一个共识是:世界已经发生变化,许多旧的概念失去了意义。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当地时间19日应邀出席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届美中关系论坛框架下的学生公开论坛并发表演讲。
全文如下:
非常荣幸受邀来到芝加哥大学,并在此致辞。如著名建筑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所言:“我终究认为芝加哥将是世界上留存下来的最美丽、最伟大的城市。”
但你们是否知晓,在中国,芝加哥大学更出名,那些希望学费物有所值的家长们尤其对这所大学感兴趣,因为这里“乐趣已死”。
芝加哥大学培养了无数的音乐家、科学家和政治家,如果选择了这样的道路,我相信你们中的一些人未来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祝福你们。
我猜想,这里的学生大都出生在90年代,在中国他们被称为90后。这个时代出生的人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几乎在同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
对我们这代人而言,当我得知世界上有个操作系统叫Windows时,比尔·盖茨先生已经是世界首富了。而现在,太平洋彼岸中国时尚的年轻人与这里一样,对每次新版苹果产品的发布翘首以待,《速度与激情7》在北京和芝加哥的电影院差不多同时上映。
我也许有些理想化,总在想,在海量信息全球同步的今天,年轻一代能否更加宽容、更好地相互理解,从而寻求新的途径来构建维系持久和平的全球秩序?
奥巴马总统于几年前的父亲节在这里发表过一个演讲,他说,作为家长,需要传递给后代最重要的价值是同理心,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认识世界。
今天我就想先谈谈中国在世界变迁中的经历。基辛格博士《论世界秩序》一书在中国引起了热烈讨论,书中叙述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400多年的大国兴衰,强国之间一而再、再而三以战争方式争夺世界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