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基层干部最容易出现“为官不为”
“为官不为”现象更多地发生在“县级部门”(47.1%),其次是“乡镇部门”(23.5%)
在官员懒政、怠政不断被爆出“新花样”和持续受到关注的背景下,究竟“为官不为”现象在我国哪一个行政层级较为严重?明确这一点,有利于相关部门更为准确、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出“药方”。调查显示,据受访者的观察和了解,“为官不为”现象更多地发生在“县级部门”(47.1%);“乡镇部门”排在第二位( 23.5%);选择“地市级部门”的受访者占比为22.0%;相比之下,仅有7.4%的受访者选择了“省级部门”。由此可见,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 “为官不为”在县级、乡镇等基层干部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基层干部的调查采访也反映出相似的结果。有受访者认为,单从数量上或概率论的角度来说,越到基层,“不作为”的现象相对越多,基层群众反响也就越大。另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基层干部称,从政权层级来看,乡镇干部“不作为”的现象较多。其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任务压力大,同时还存在权责不对等的问题。从干部职级来看,县处级副职及以下的干部群体,肩上责任不重、自我要求不高、担当意识不强,其职业自豪感较差。
李克强在批评庸政懒政时,曾专门提到中央的政策到了基层可以被一个处长卡掉。中央改革能否落地、政策措施能否到位,与基层干部的担当与作为密切相关。然而,当前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群体中出现的“不作为”现象已经给中央政令的落实造成影响,出现了“最后一公里”难题,基层干部群体中存在的“为官不为”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近八成受访者认为40-59岁最容易出现“为官不为”现象
选择30-39岁和20-29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仅占8.7%和1.5%
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受到年龄限制,认为自己在职务上没有晋升的空间,从而不思进取,行动懈怠,满足于当“混事官”。具体而言,这类官员主要以“天花板”干部和退居“二线”的干部为主。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 70%的受访者认为45-55岁的干部最容易遭遇“天花板”现象。在“‘天花板’官员最大的危害”这一调查中,得票最高的为“混日子,得过且过,带坏官场风气”,这也与“为官不为”的官员群体表现不谋而合。
一些升迁无望的官员,会出现自暴自弃、自由散漫,甚至抓紧机会贪污腐败等心态。一些年龄较大的干部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没有开拓能力而坐等论资排辈,思想懈怠,政治上不思进取,更容易混日子;有的摆老资格,对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不理不睬,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年轻同志的工作积极性。有受访干部表示,一般来说,40-59岁的基层官员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觉得自己不会再被重用了,工作上也不会那么竭尽心力了。在这种心态下,便出现了“慢慢熬”的思想苗头。他们从以前的勤奋敬业、廉洁奉公转变为追求享乐、碌碌无为,逐渐步入不想干事的“不作为”行列。
受访者认为加强监督问责等制度建设比思想教育更有效
由于不作为问题的隐蔽性较强,且难以找到证据,因此治理起来就更加困难,却又刻不容缓。本次调查中,82.2%的受访者认为“加强督查问责,督促‘为官善为’”、“加强制度建设,约束‘为官作为’”、“完善考核体系,规范‘为官奋为’”是治理“为官不为”更有效的方法,选择“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为官有为’”的占比为13.9%。
要使干部为官有为,重点还是要让“敢担当”的作风回归本位,这就需要治标与治本等多方面的制度保障。要注意抓早抓小抓苗头,对“为官不为”的“小毛病”,要防微杜渐,督促干部多干事、干成事。同时加大问责力度,倒逼干部廉洁从政、奋发有为。在对基层干部的采访中,也有多数受访者提到了完善奖惩机制。对一心为公敢于干事的,即使出现失误也要给予适当包容,使他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选拔重用作风实、力度大、成效好的干部,同时及时问责不作为、慢作为、不敢担当的干部,加大惩治力度,形成正确导向;制定能调动各层次、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的措施,使广大公务员都有奔头,从上到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对此,有专家指出,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改革我国的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包括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公务员职业化发展制度、薪酬福利制度等。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王卓怡 常妍 制图:孟宪强)
责编/王慧 杜凤娇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