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国家外交战略发展多语言服务业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世界各国的来往和交流越来越频繁,掌握多语言成为人才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成为经济发展、教育交流和文化互通的重要手段。壮大和开展多语言服务成为社会进一步开放的必然发展趋向。与此相适应的语言培训、语言翻译、语言出版、语言测试产业也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尤其是我国制定了汉语传播战略、企业走出去战略和多边外交战略等,为壮大和发展多语言服务业提供了契机。
世界各大国都将语言传播作为一种重要文化战略,我国亦然。但目前我国语言传播主要依靠教育实现,手段较为单一,而且政府行为明显,为很多国家所诟病。我们应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走教育、文化和经济、出版多渠道传播策略,依靠教育培养多语言人才,使其成为开拓和培育语言产业的主力军;发展文化和出版产业,充分利用多语言人才和多语言产品,如拍摄优秀汉语电影、电视以及各种音像制品,制作多语言网站等;促使语言和经济相结合,实现中国商品走到哪里,中文商标和说明、中外语言翻译和语言服务就跟到哪里。
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企业走到哪,也要求走出去的企业适应当地的文化生态、法律法规以及风俗习惯,减少矛盾和冲突。而学习和掌握当地语言是适应当地的重要一环。过去,我们主要是聘请翻译解决语言问题,但随着企业与当地经济的深度融合,仅靠翻译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必须培养、培育一批人才来掌握当地的基本国情、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语言成为第一道必须过的关。目前,我国企业已分布于世界五大洲184个国家,海外企业务工人员已超100万,这就要求培养和培育多语言服务人才。今后应依靠市场的力量,既重视高校,也重视市场培训和送出去培养的方式予以解决。
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下一步目标是成为经济强国和外交大国。成为经济强国就必须更加改革开放,成为外交大国就必须与世界各国打交道,这也要求我们培育和储备更多的多语言人才,如“一路一带”建设,就需要各种多语言人才为之服务。
围绕民生政策开拓语言服务新领域
语言服务产业要精准发力,围绕语言问题开展,尤其是为困难及特殊群体提供服务。我国西部地区不仅是老少边穷地区,也是自然灾害和语言复杂地区,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往往需要提供语言服务。青海玉树地震时,由于缺乏相关藏语人才,导致救援和治疗滞后,中央电视台为此专门发布寻找语言志愿者的通知,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建设中国国内语言志愿者和人才库,以备急时之需。
我国还有部分特殊人群,如聋哑人、儿童语言发展迟缓患者,唇裂、声带术后患者等,这些患者大多需要语言能力康复,这方面的需求也是巨大的。据报道,我国言语矫治人才缺口达14.2万人。美国、欧洲很多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都有语言治疗师职业,专门为这些特殊人群提供服务。我们也需积极发展这些职业和行业,切实为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老年人语言问题越来越多。《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在2013年中国老龄人口突破两亿的大背景下,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老龄市场总额将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8%,中国养老产业将迎来名副其实的黄金时代。养老产业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医疗等,也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解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防止老年痴呆症等精神疾病,尤其是那些居家养老的老人,更需要提供各种排“独”服务。发展和规范语言话“疗”和语言康复产业,提供人性关怀,将是未来养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和社会老龄化都为语言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语言产业,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促进语言产业化发展,使语言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