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同辉
媒体人
找准痛点,是一切创新和变革的基础。解决痛点,是一切创新和变革的旨归。
最近一段时间,阅读视野中接连邂逅到“痛点”这样一个词汇,并引发了我的兴趣。先是一本名叫《互联网思维》的书里讲到“痛点思维”,继而是小米董事长雷军13日讲智能手机,提到目前行业创新进入瓶颈期,续航和屏幕是还没能很好解决的痛点。 再有就是上个月刚刚宣布退休的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大姐,谈到开播20年、她待了19年的《焦点访谈》栏目时说,“《焦点访谈》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栏目,它就是为了让人民保持痛感。”以我所理解,痛感是由痛点所引发,敬大姐所说的“让人民保持痛感”,应是让人民保持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痛点的敏锐感觉。改革深水区、矛盾多发期,痛点的存在是难免的,关键我们对待痛点的态度是理解而不麻木,敏锐而不偏激。
上面所述及的两个人,雷军是市场弄潮的佼佼者,代表的是商业领域,而敬大姐是公共利益的发声者,她所代表的是社会瞭望者的角色。他们两个人所代表的恰恰是痛点这个词汇为人们所关注、并更容易被人们所切身感受到的两个领域。
所谓痛点,无论是对于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让人感到不便、不爽、不利,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品质的所在。漠视痛点,于市场经营者而言,就是对商机的麻木,对盈利机会的丧失;而对于社会而言,则是对民瘼的冷漠,对民之疾苦的无视。
商业界的人总是以追逐和解决人们的痛点来作为营销的卖点,我们放眼可见,那些在创新中成功把握商机的人都是善于发现人们的痛点并为之提供解决方案的人。
手头资料中就有一个成功命中痛点的典型市场案例:深圳一家建筑设计院发现,深圳这个移民城市很多人心头都有这样一个纠结——小面积房子如何设计出大房子的体验?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微创新:89平米的房子设计出4室2厅的户型。结果房子推出后反响很强烈,内部认购都疯抢。
而与商业领域创业者追逐痛点的如饥似渴不同,在社会领域,对痛点的关注却常常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情绪,社会的痛点总是处于被忽视甚至被刻意回避和粉饰的状态。我们司空见惯的是,一些处于公共管理者角色的人出于利益、风险、成本的考量,在解决社会痛点时要么畏首畏尾,要么怠于作为,要么文过饰非。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官员们报喜不报忧、领导下基层的视察行程常常“被安排”、一些部门在“防火”“防盗”之后所附加的“防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