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官场政治秩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反腐败、讲规矩、履责任、重法治的新格局为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塑造了新型动力机制,“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呼之欲出;但与此同时,诸如“不贪不占,啥也不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出事就行”“占着位置不干事,拿着工资不出力”等部分官员慵懒散不作为现象却成为改革发展的隐忧,亟待高度重视,加强治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要求广大公务员要“主动作为”,而对于懒政怠政的公务员,“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从去年开始,李克强总理多次公开批评公务员的不作为。他在今年四月的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发出警告:“对于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怠政’‘懒政’,要‘动刀子’、‘出重拳’、公开曝光,坚决追责!”可以预期,中国正在推动一场高效率的勤政改革。
懒政怠政究竟有多普遍?观察社会舆论可发现,“官不聊生”的说法似乎很有市场。不少官员抱怨称,恰恰是高压反腐使得他们不敢干事了,并造成了如今“得过且过,但求无过”的敷衍心态。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基于8896份公众样本的调查结果显示:71.7% 的受访者在与干部打交道办事时经常有“为官不为”的切身体验;七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基层干部最容易出现“为官不为”现象,“为官不为”现象更多地发生在“县级部门”(47.1%),其次是“乡镇部门”(23.5%);近八成受访者认为40-59岁最容易出现“为官不为”现象……一系列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亟待加强对官员不作为的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