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不作为”官员群像 扫描

核心提示: 官员不作为是个老话题,对于不作为的官员也有了一系列的别名,如“太平官”、“娇官”、“潇洒官”等。本文通过分类梳理典型表现及特征精描画像,对新时期为官不为又有哪些新表现进行总结。

娇官”:不愿为,抱怨“官不聊生”,没有了干劲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铁腕治贪腐,重拳扫“四风”,面对党纪党规这些悬在头顶的“紧箍咒”,一些干部看到“好处”不见了,“灰收”取消了,就开始抱怨“官不聊生”,吐槽“为官不易”,生怕被改革的步伐“闪了腰”。于是乎,羞答答不想干事,娇滴滴干不成事,实际上是向中央耍赖撒娇,宣泄不满,成了“娇官”。一些地方干部满足于发文件、听汇报、作指示,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

“病官”:不敢为,患上了“反腐恐惧症”,心神不定而不为

十八大以来,一些领导干部把反腐倡廉和干事创业对立起来,特别是在巡视组巡视、审计组审计、纪检组办案密集地区,少数干部惶惶不可终日,提心吊胆,该办的事不办,该做的事不做,四处打探消息。感到自己有问题的人,由于自身不干净,怕触碰利益、得罪人,胆小怕事“不敢为”,并一门心思研究如何逃脱;感到自己没有问题的人则持观望态度“明哲保身”。因为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改革,可能会有风险,难免会得罪人,他就不敢作为,怕得罪人,怕有风险,怕承担责任,不去推进工作。

“庸官”:不想为,不会为,吐槽“多干多错”,对转型调整产生“不适感”,没有遵循

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的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对规范领导干部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该说领导干部有了规矩不能无所作为,而应当更加有为。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却把守规矩和干事业对立起来,认为“定规矩就是不让去干事”、“不干事就会不出事”,从而为官不为,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些领导干部为避免“事多错多”,追求“少办事少担责”,想尽法子不办事、少办事。职责范围内之事,变着法子绕道走,换个说法推出去;遇矛盾、问题,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有些能马上就办好的事情,非要群众再跑一趟,甚至拖拖拉拉超过办事时限,一次性告知不到位,让群众办事来回跑,多次补件。过去群众形容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感到机关“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一些单位工作“变形”、“走样”,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了的事,相关单位、人员不及时作为,非要等领导协调、等会议纪要或文件下发后再执行,对涉及多部门的事务“管都不管”。

中央对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的顶层设计和改革思路是明确的,各项各类政策相继出台。但对地方和部门而言,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迷茫,行动上没有遵循,职能缺位“不会为”;有的干部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调整不及时、不到位,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对反腐倡廉的新态势和新要求有“不适感”,怕担责任、担风险,甚至抱着“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态度;也有个别领导干部学习领会能力不强,习惯于“照葫芦画瓢”,“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经验,有了经验等等看”。在工作中不从实际出发, 不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仅在一些表面工作上下力气,做文章,回避矛盾,不敢担当,不思进取。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珊]
标签: 群像   不作为   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