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干部声音:究竟是什么消弭了官员的干事热情(2)

“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在哪些干部中表现突出

当前,“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的问题,在各级领导干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在少数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庸政、懒政的现象中,“不敢干”问题居于多数。这些人或因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怕承担责任,怕影响升迁,怕舆论监督,怕行政问责,存畏难情绪,宁可“为官不为”不敢干;或因在中央“八项规定”、反腐风暴的高压态势下,头悬利剑、处处受限,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旧日恶习到处撞线,自感“为官不易”不敢干。

“不会干”现象则以基层的个别中层干部为主。这些人多因平时疏于学习,懒于思考,领会不了党的政策的根本意图,掌握不清基层一线的具体实情,寻找不到落实指示的正确抓手,好政策被曲解,好事情被办砸,一事无成不会干;或因习惯于往日悠哉乐哉的生活,习惯于躺在功劳簿上安于现状,习惯于经验主义、教条主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更毫无本领恐慌意识,毫无能力危机意识,手足无措不会干。

“不愿干”现象则存在于部分“天花板”型和“起跑线”型这两个公务员群体。在“天花板”型中,少数干部因价值取向始终盯着位置,瞄着权力,却因临近退休,自感已无出头之日,更无升迁之路,便安于现状,沉醉于过往,奋斗精神衰减,不想干。而在“起跑线”型中,一些干部则因刚刚迈入公务员队伍,怕做事不够稳妥影响领导看法,怕解决不了问题影响个人发展,怕工作太过高调影响周围评价,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想干。——中共阜阳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 高奎

“官员不作为”五种病

在中央提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官员出现“为官不为”现象,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因“迷”而不为。一些官员在激荡改革期因理想信念动摇,目标不清,产生思想困惑。可以说,一切的不作为情形,从根本上来说,是思想上的问题。二是因“怕”而不为。从严管理及反腐持续推进,有的人因心中有鬼而怕,有的人怕做多错多而不作为。前者是对潜藏腐败分子而言。后者可能更有一定普遍性,也就是较大范围内官员可能为自保而不作为,因为官员的作为是需要付出管理成本的,尤其是对不良问题的改革往往触及多方利益,做好没人知,做坏自己买单,还不如不做。三是因“愤”而不为。古语云:“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在一些地方,官员选拔质量不高,被提拔的人不是关系户就是跑要户,还有一部分是论资排辈轮到的,靠干而得到提拔的比较少见。同时,一些不作为、不负责、不称职的官员没有相应的惩罚体制,那些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官员投入后所得与不作为官员相差无几,甚至更低时,就容易产生因“愤”而不作为。四是因“懒”而不为。《汉书·朱云传》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一些官员为官不为,甘当庸官、懒官、太平官,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无所作为。又因交流不足,官员变成“老油条”, 工作不干,责任不管,检查不理,制度不怕, “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五是因“笨”而不为。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强调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四种能力即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其中“推动改革、落实改革”重在“作为”,而有些官员恰恰是因“笨”而不能为之,即“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一些官员无视于时代进步、观念革新,知识老化,能力不足,无法作为。——深圳市委组织部 丰清

责编/王慧 杜凤娇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干事   官员   声音   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