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干部声音:究竟是什么消弭了官员的干事热情

做干部初衷都想有所作为

无论何种职业,绝大多数从业者都有与生俱来的职业荣誉感,都想有所作为,而最初就有“为官不为”心态的官员,在群体中的占有率少之又少。真正导致“不作为”现象发生的,既有个人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与其说是一种“辩驳”,不如说是一种自我开脱。实习期间的一位同事老吴,是五十几岁的老同志了,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意气风发,积极工作,期待赞许,追求进步,但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吃过苦头、有过失误、挨过批评,典型的“没有功劳却有苦劳”,干了几十年才熬到了“股长”级别,现在提拔重用已是无望,洞视一切的他激情不再,对于任务安排只求过得去,对待群众诉求能推则推、能唬则唬,逐渐步入不想干事的“不作为”行列。从老吴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不作为”的基层老干部的影子。

怎样让官员有为?我认为一要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提高保障和真心关怀,来增强官员的职业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二要打破个人提升的“天花板效应”,从收入和职级方面,尽量让付出和收获实现对等;三要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量化干部实绩,真正让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有效增强干部履职尽责的责任心,提高干部主动作为的积极性。——江苏省宿迁市委组织部人才处 何海强

部分官员不作为有“苦衷”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干部“不作为”,也存在一些“苦衷”。一是干部工资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干部工资水平勉强属于中等水平,无法与企业管理人员薪酬相比,有的甚至不如服务行业人员待遇。加之,一些地方在“反四风”中,把干部的正常福利待遇也一并取消了。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一些干部选择了搞“副业”,对工作不作为。二是缺乏必要的容错机制。改革是有风险的。“摸着石头过河”,有可能“摸”对了路,也有可能“摸”错了路。成功了,自然有鲜花和掌声,但失败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现实社会对干部缺乏必要的“包容度”,一旦干部出现失误,将面临“口诛笔伐”、遭受非议,导致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挫。湖北荆门市实行“十个区别开来”,正是为了建立容错机制,促进干部大胆干事。三是基层干部权责不对等。特别是在乡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责任无限大,权力却大部分集中于县级以上,有的基层干部感到“多的是任务、少的是职能”,有些工作甚至“吃亏不讨好”。有的干部认为“既然做不好,不如不做了”。

从政权层级来看,乡镇干部“不作为”的现象较多。乡镇干部处于我国公务员队伍链的最末端。相对而言,其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任务压力大,同时还存在权责不对等的问题。从干部职级来看,县处级副职及以下的干部群体,肩上责任不重、自我要求不高、担当意识不强,其职业自豪感较差。少数干部本身就是冲着那些灰色收入而来的。在中央“八项规定”、强力反腐下,那些将不合理利益视为应有报酬的干部感觉被“捆住了手脚”,“不能吃、不能占了”,但也“不干事了”。——湖北某组织部干部 象山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干事   官员   声音   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