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政治生态的现实途径是立规矩、去惰性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政治生态中总有人的因素、物的因素以及相应的资源等外部条件构成其组织要素。这其中,人是关键性的要素。在人的要素方面,干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体现和支撑其作风与表现的组成部分,既体现着干部为政意识的微指标,也构成了政治生态的“软实力”。换言之,人怎样来看问题、行规矩、显态度,直接反映和表现着从政环境,也直接展示着政治生态。在当下中国的政治生态中,党员领导干部和各级各类官员是其中“人”的要素,也是发挥决定作用、扮演关键角色的对象。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政治生态中之所以腐败滋生、出现官民隔阂,与官员的纪律意识和行政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倘要切实改善党风政风,改善从政环境,就应该从各级各类官员身上的“知、情、意”基因抓起,改变一些不正确的行政态度和扭曲的行政心理。当前,最直接、现实和具体的从政环境建设就是要使各级官员树立规矩意识和敬畏心态,消除他们在行政行为、甚至是日常生活中难以遏制的懒政习气。中国共产党是肩负着历史使命的政治组织,必须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遵守政治规矩,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
在今年召开的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 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显而易见的是,没有规矩和纪律,一些党员干部也就失去了思想上、行为上的禁忌,就敢于为非作歹、圈罗势力、罗织圈子和派系,就敢于施政怠惰、不作不为,做出影响乡邻、玷污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健康的懒政事情来。
毋庸讳言,如果失去了健康的政治生态的约束,不管是位阶多低的官员都有可能在高压反腐作用下走向不敢作为的地步,都有可能去破坏党政纪律和规矩。倘若如此的话,他的作风又岂能清正廉明,他又怎么不会懒惰怠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这不正是对不作为官员形象的刻画和对官员懒政内因的揭示吗?而这种懒政作风形象和作为背后所遮掩的,不也正与失范失效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联系在一起吗?
为此,要改善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优良从政环境和优质政治生态,也就有必要从内至心理、价值观,从外到语言行为,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各级各类官员进行全面而严格的管治,彻底清理治党治国治政的直接环境与氛围,把重构政治生态的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唯如此,才能够打造出文明、优美、和睦的政治空间,涵养好良善清正的从政环境。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新华网,2015年3月5日。
责编/高骊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