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政治生态要义是党建,抓手是党风
政治生态在任何一个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政治体系中都存在,可以说是与政治相伴而生的必然条件和关键系统。一般说来,政治生态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一旦形成了依赖于某种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政治生态,它就不容易改变。
不过,无论是从历史经验看,还是从现实要求看,政治生态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慵散堕怠、混乱不堪,否则就会成为政党作为与政治运行的掣肘和负累。鉴于政治生态是政党及其官员开展政治活动、政治作为的重要场域和环境,重构政治生态的关键也就一方面指向了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和政治资源,另一方面指向了领导干部所赖以活动和作为的“从政环境”。同时,由于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活现状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在政治生态中,政党及其官员是主体,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建设政治生态就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议题,而重构政治生态也必须立足于党的建设,以政治生态中的党风问题作为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无小事。可以说,所有腐败行为,起初往往都是从作风失范开始的。”“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做出“八项规定”,狠抓“四风”,就是立足于此、着眼于此。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抓好八项规定落实,下大力气改进作风,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新要求、新部署,是对人民群众关切和期盼的积极回应,对于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见,重构政治生态的要义还是加强党的建设,其关键的切入点和着手处就在于改善党的作风,通过党风改良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重构政治生态的原则是从严治党,要求是干部廉政
任何一种政治生态都是由政党、政体、政治和政治人等基本要素组成的。由于传统差异和现实需求的不同,各种不同政治生态中起枢纽作用的要素也会出现差异。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政治活动的核心和灵魂,这不仅是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发展之必然结果,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贪污腐败现象,成为破坏党风政风、给党的肌体造成侵蚀的严重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不仅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大大败坏了党、政府和官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当前,重构中国的政治生态,目的在于塑造一个勤政、廉政、高效的现代政党,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和政治保障。而要实现这样的政治目标,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坚持从严治党。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时指出:“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必须严字当头,从严从实”、“坚持严的标准、采取严的举措”。 通过从严治党带动从严治政,借助对政治活动人和行为人进行严管和管严,使得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和警戒,“烂树”“病树”得到拔治、“歪树”得到扶正,从而使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形成廉洁从政的优良环境。
需要强调的是,从严治党是对全党而言的,即要求每一个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其中,由于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权力的实施者和代行人,他们的从政价值观如何、理想信念如何、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全党,直接影响全体干部和全社会。
为此,从严治党、改善从政环境就要从党的干部抓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为营造良好从政环境,领导干部也要带头廉洁自律、勤政务实,“自觉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