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官员不作为的深层原因分析(2)

核心提示: 从当下中国的现实情况看,官员消极观望式的“不作为”可能与对未来政治信心不足、反腐败高压之下对未来预期不明、政策转型需要适应期等要素有关。要改变这种境况,恐怕需要针对不同可能性制定相应的方案,要采取一系列切实的行动,增强官员的政策信心,明确官员未来预期,缩短政策转型的适应期。

应当承认,中国改革的上述目标和任务符合现代国家的发展方向。国家发展的美好前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不仅可以增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也能够激发中国人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热情。

“懒政”不作为的现象,需要认真分析哪个时段、哪些机关、哪些部门和哪些官员更为常见

新一轮中国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政策取向,对中国各级党政官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智慧和精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然而,时下听到较多的反映却是,官员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似乎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相反,在经济“新常态”和反腐风暴的双重高压下,一些地方干部出现了等待、观望情绪,庸政、懒政、怠政现象抬头。有人对这种现象的概括更加形象:“大领导轰油门,中领导挂空挡,小领导就是不松刹车。”那么,新形势下政府官员“懒政”不作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这种现象?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客观地讲,任何时候,政府施政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懒政”不作为的现象,只是需要认真分析哪个时段、哪些机关、哪些部门和哪些官员更为常见。一般来说,政府部门中普通职员和非主要领导不作为,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偷懒”现象,其原因可能与动力不足、激励不够、官僚主义、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有关,可以归结为管理和激励问题。但如果政府部门中主要领导不作为,那可能就不能完全用“偷懒”来解释。在中国的体制下,政府主要领导对于中央政策表现出来的不作为或不积极作为,其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态度问题——既定立场和利益结构与中央政策取向的不一致,导致主要领导执行政策态度不积极,从而在行动上表现为消极观望、有选择性执行或强烈抵触;二是认识问题——对于新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手段的认识不到位不充分,导致行动上不主动,遇到困难信心不足,畏缩不前;三是能力问题——由于缺乏应对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办法,主观上又担心因把握和处理不当而担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表现在行动上缩手缩脚,浅尝辄止或敷衍了事。

一般认为,转变作风、反腐倡廉、信息公开、权力清单等严格限制政府权力行为的改革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封堵了以往权力运行中所存在的利益漏洞,使权力部门可见或不可见的获利机会大为减少,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员行为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反腐败高压政策之下,在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在密切联系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势下,一些官员确实有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少整事”、“别出事”、“别惹事”的心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原因分析   不作为   深层   官员